引智工程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甘肃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会议获悉,“十一五”期间,甘肃共引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专家1900多人次,累计有51位外国专家荣获“敦煌奖”,有7位外国专家荣获国家“友谊奖”。未来五年,甘肃仍将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作为引智工作的重点,计划引进国(境)外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甘肃省支持省内重点企业引进国外专家,推动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在短期内迅速地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甘肃省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引智加快创新和发展,收购法国索玛公司,参股德国亨利安公司及英国WB机床制造公司,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全国机床行业名列前茅,被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命名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酒泉大禹公司积极引进国外专家帮助解决在节水设备及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难题,通过吸收消化创新,已有11项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

  引智工程服务“三农”助推特色农业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5年来,甘肃省聘请了500多名国外农业专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60期,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1万人次。作为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的甘肃,通过实施引智工程,使马铃薯总产量达到500万吨,农民平均收益达695元,占农民总收入的30%。除了马铃薯项目,甘肃省实施的啤酒大麦、啤酒花、油橄榄、酿造葡萄等引智项目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科技功臣周祥椿利用国外种子资源,先后培育出“兰天”系列小麦新品种38个,亚麻品种4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亿亩,新增效益达到30亿元以上;省农科院农科所从匈牙利引进啤酒大麦品种法瓦维特,培育出甘啤2、3、4号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500万亩,使甘肃省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啤酒大麦生产基地;甘肃农垦农业研究院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专家帮助下,利用国外种子资源培育的新品种啤酒大麦“垦啤2号”和啤酒花“甘花1号”,改写了我国啤酒原料依赖进口的历史。“十一五”期间,甘肃省被国家外专局列为“千村引智示范”项目首批试点省,申报批准的10个试点村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围绕特色经济发展,大力推广引智成果。平凉市崆峒区赵堡村大力推广苹果整形修剪技术,多次邀请日本果树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该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17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兰州、武威、临夏、金昌、白银等市州的示范村也根据本地特色农业,积极引进推广国外油用玫瑰、日本甜柿、美国红辣椒、甘草无公害人工栽培技术、良种奶牛和先进养殖技术等引智成果,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五年来,甘肃省每年都聘请400多名外国专家来甘肃工作,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和重大科研项目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省外专局的全力支持下,中科院兰州近物所积极开展智力引进,在投资4亿元的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CSR)建设中,与外国专家合作取得了重大技术创新性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空心电子束;兰州大学大气科学院院长黄建平通过“内引”、“外联”,建立“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从建站起就被批准加入国际CEOP项目,这是我国自主建立的第二个CEOP站,也是全国在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际气候观测站;中科院兰州寒旱所与外国专家密切合作,在陈国栋院士的带领下,成功解决了青藏铁路建设中冰冻土层这一世界性难题;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在美国科学院院士约翰·罗宾斯博士指导下,吸收了细菌多糖及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研制的最新技术,推动了国产疫苗的研发。另外,甘肃省卫生系统在心脏、骨科、外科等多个学科积极引进国外智力,促进了医疗专业人才的成长。敦煌研究院积极开展智力引进工作,与美国、日本等国专家合作开展文物保护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广泛应用于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西藏布达拉宫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

  据介绍,“十二五”时期,甘肃将实施“百千万引智工程”,即以高端、紧缺为方向,引进国(境)外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以项目带动,引进国(境)外专家、专业人才1000名以上;以用为本,引进国(境)外专家,组织以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各类人才培训10000名以上。同时,新增4个国家级引智示范推广基地(单位),省级引智示范基地(单位)达到30个,千村引智示范村达到100个。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