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阴性爱滋病”可能不一定就只是心理因素——大家都应该以平常心看待病毒感染


    《南方日报》报道(http://health.sina.com.cn/news/2011-04-05/083522238601.shtml),“昨日,香港某媒体报道称:内地包括广东在内至少六省市发现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简称“阴滋病”)的神秘病毒,可通过口水与血液传播,感染途径与艾滋病相似。这一报道迅即引来众多网友的恐慌,有网友在大呼“恐怖”的同时,也怀疑报道是否属实。记者发现,患者大多有过高危性行为。他们把得的病描述为“一种无法检测的、可以唾液传播的、攻击人类免疫系统的、类HIV病毒”。 专家异口同声地指出,这绝非艾滋病。 广州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国家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组专家蔡卫平曾经在病理上分析,这个人群并非感染艾滋病。桂希恩、李太生、时代强等国内艾滋病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也几乎一致认为,这个人群所主诉的症状,并不构成医学意义上真正的症状。据香港媒体报道,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广州市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唐小平认为,目前医学上并无“阴性艾滋病感染”,但他强调如果艾滋病抗体检验不呈阳性,就不可能是艾滋病或者艾滋病变种。然而,他不排除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这些人在进行了高危性行为之后,患上艾滋病恐惧症;一种是感染上其它病毒。浙江省艾滋病专家组成员时代强谨慎表示,“不否认可能有未知的病毒”。”

    关于所谓“阴性艾滋病”(简称“阴滋病”)的报道,我在香港也看到了,确实被媒体渲染的很可怕。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所谓的“阴滋病”也可能并不象个别专家认为的只是心理因素而已。

    首先,我不想冒犯任何人,但是,我认为个别专家太缺乏免疫学的基本知识了,需要重新学习。例如,有专家认为HIV感染者的抗HIV抗体早晚会出现阳性,这是极端错误的,是缺乏免疫学最基本知识的表现。因为抗体的产生是免疫应答的体现,需要受到抗原因素和宿主因素的影响。HIV感染,即HIV抗原进入体内只是产生抗体的一个条件,而个别人可以因为免疫缺陷或者免疫耐受而不产生相应的抗体。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症患者由于基因缺陷不会产生任何的抗体,这样的人即使感染了HIV,也不会有抗体的产生。而产生HIV抗体者也不一定就是HIV感染者,抗体阳性只能代表这些人接触过抗原(例如参加某些HIV疫苗的实验,等等)。这些虽然属于极端的现象,但作为专家应该有最基本的知识,提供给公众准确的信息,否则,只能增加大家的怀疑。

    其次,我认为这种神秘的疾病可能并非只是人们的猜测。因为有个别的人士也曾经向我咨询这些症状,我不认为,他们有严重的精神疾患或心理问题,而且他们有躯体的症状,可能不能仅仅以癔病进行解释。

    第三,我个人认为,现在大家都对这个疾病想象的过于极端,导致了矛盾和社会的不安。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以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都不要极端。

    我接待过几个有这些症状的人士的咨询,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是绝对干净的,除了我们还有很多小朋友——微生物。其次,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巨大的动物园或植物园,饲养着很多的“宠物”——微生物。例如,我们的肠道有大量的细菌,但是我们却没有一个人担心这些细菌会毁灭我们,反而会去花钱补充所谓的益生菌。这些细菌有时候也会给我们些厉害,让我们体验它们的存在,比如让我们腹泻。但是,我们却不会耗尽心血去知道,到底自己有多少种细菌在肠道,或者彻底去消灭它们。既然如此,我们身上感染各种的病毒,又会有什么奇怪呢?即使这些病毒可能短暂的或者轻微的使我们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感觉,甚至传染给家人或朋友,给他们以轻微的伤害,这又会怎么样呢?所以,对于大多数病毒感染都不必介意。所以,我的意见是,大家都不必对于“阴滋病”过度恐慌,患者们不必担心,因为这个“阴滋病”看来症状轻微,对生活影响不大,所以,大家不是科学家,没有寻找病原体的责任,因此,不必成为生活的负担,要好好生活。而个别的专家和有关部门也不必反应过度,否认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一下子就把患者归到精神问题的范畴,应该承认可能有某些未知的“良性”病毒可能导致轻微的症状,这些病毒也可能传染,可能需要关注,但是,就目前所知,其对人类健康没有影响或者基本没有影响。我想,这应该是一个两全其美的解释,也是最可能接近客观实际的解释。因为世界上引起爱滋病的病毒只有两种,而可以感染人类,而没有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症状的却有数百万种,而且其中大部分还是我们人类还不知道,也不可以识别的。

    最后,我呼吁有关专家应该在增加免疫学基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尊重患者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要动不动就把别人归为精神性疾病的范畴,尤其是在目前中国这样一个还不能公平对待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中。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