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驴友被困,不指责行吗


      3日晚7时30分,北京理工大学37名师生、北京科技大学一名大一学生及一名公司职员,在结伴攀登北京房山区猫耳山时迷路被困。接警后,北京警方和消防共派出300多名警力进山搜救。为寻找最后两名被困者,警方首次出动直升机。经过一夜的救援,39人被成功救下。(《新京报》4月5日)

      又有驴友被困,又是动用了数百人进山救援,这一次,甚至还首次出动了直升飞机搜索……我注意到,很多网友又开始指责那些被困的登山爱好者,认为这些人应该为警方此次行动的费用买单。有人甚至将缺乏公德意识、破坏公共利益的大帽子安到驴友们头上。对于这样的说法,个人以为有失公允。

      公民在生命财产遭到威胁时,警察理所当然应该挺身而出。且不说,拯救民众于危难之时的做法,彰显了人民警察的高尚品德;即便从政府向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看,民众委托政府组建警察队伍,警察有责任和义务保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里边,并不存在讨价还价、乃至算计救援成本的意思。

      警察在实施救援时所支付的成本,比如直升飞机的配备、使用所需要的花费,乃至大批进山警察的消耗,这些费用本来就是民众已经买过单的。只不过,警察往往是将全体公民纳税的费用,支付在具体的救助行动之上。这样的支付方式本身并无不妥,因为在公共生活中,每一个公民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助者。

      也因此,指责花费大笔费用救援39位被困驴友,并不成立。甚至可以说,在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上,原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成本问题。

      至于驴友的公德意识、公共利益问题,似乎也不应该简单粗暴地指责了事。公民有热情、有意识地去徒步登山,领略祖国的壮美山河,社会各方理应积极鼓励,而不是动辄打棍子。难道说,大家都无比安全地聚拢在平地上、屋檐下甚至保险箱里,就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有人愿意去探索、去挑战,这本来应该是一件好事情,何以总是有人拿公德意识说事?

      驴友登山被困,因而折腾了很多人去救援,这样的事情其实并非完全负面,其积极意义就在于能够让过于慵懒、琐屑的人们有机会仰望星空,有机会登高望远。对于一种成熟的文化而言,这种折腾的精神可以说是有益的刺激。而事实上,经过了这些年的登山穿越,国内驴友们的相关自救知识也在逐渐丰富,并非没有长进。

      一个心智成熟的民族,原本是不排斥个体的探索的。无论是对于山川形胜的踏访,还是科学世界的探索,都是这个民族游目骋怀、神游八极的具体体现,政府、社会以及一些意见领袖,似乎不应该动辄“公共利益”的理由阻挠这种神游。要说“公共利益”,一个能够放飞想象的民族才是最大的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