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日记考核干部的制度创新当休矣 刘效仁
“如果一个干部一天都没能做成一件具体的事,那就是无所事事。”从 4月1日 开始,河南中牟县全县1039名科级以上干部都要记日志,将作为考核绩效的重要依据进行存档。为此,县委、政府还专门印制了工作日志笔记本,科级以上干部每天至少要做成一件具体的事儿,否则就无事可记。县委书记杨福平说:这项制度是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的一个重要载体, “不能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能让无所事事、投机取巧的人占便宜。”据称,把写工作日志作为一项制度在全县科级干部中铺开,在中牟县还是头一遭。( 2011年03月31日 郑州晚报)
老实说,对于一些官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百姓颇为诟病。可要让每一个干部都干事,干实事,为百姓做好事,也不容易。或由于机构雍肿,叠床架屋,一正十多副,结果只能人浮于事,以至于无事可做。或与现有的考核评比制度相关。一些领导机关、主官习惯于听汇报,看材料,凭谁与自己走得近及个人好恶任用官员,自然就形成了拉关系,走门子,玩一些花架子讨上级喜悦的 “形式主义”,谁还乐意埋头苦干,求真务实,谁还勇于负责,为百姓解难题。结果,自然是“有好处的具体抓得很快,特别有责任的、有难度的具体,都不愿意去抓,不愿意去协调,”用杨书记的话说,“导致大量的具体问题没有解决”。
用考核的办法,调动官员求真务实的积极性,委实是必要的。但究竟以什么作为考核标准,则需要十分审慎。以“每天至少做1件具体事” 要求和考核干部,看似标准清楚,实则含混不清。单单什么是“具体事”,就无法科学的厘定。记者从相关规定中看到,所谓的“抓具体”,主要是按照分工、职责及领导批示或交办事项,围绕项目建设、信访稳定、安全生产、民生服务等工作,并结合其他工作目标抓具体。这与日常履职所区别的只在于,平常干工作,不必记在日记本上,“秋后算帐”,现在“凡事”都得记下来存档以备考核。
因为按规定,“干部每天要进行自我评价,从能、勤、绩、学四个方面,按60至100分进行自我评分”。既然以日记作为考核干部绩效的重要依据,写给组织部门看,写给考核组看,谁能抑制了自我表扬的冲动?谁会记录自己的过失、差错,谁又会只给自己60分的最低分呢?何况规定“不能出现不具体的内容,比如开会、加班、接待、调研、出差、正常工作、请假等术语类的简单模糊概念。”可事实上绕不过的“文山会海”,有些“一把手”一连几天泡在会海里,日记又不准记开会,又如何填补当天的空白?为应付考核,并在考核中得高分,会不会弄虚作假呢?共真实性就难免大打了折扣。
此种日记式考核的最大弊端,仍在于内部性和封闭性,缺乏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审察。近年来此类考核层出不穷,既有下基层日记、廉政日记、亲民日记等等,表面看是一种管理制度的创新,却依然未能逃脱自己人记,自己人看,自己人考核的怪圈。作为对干部工作成效成败优劣最有发言权的老百姓,则始终被排斥在外。既不公开,又无群众的参与,如此制度要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难矣。
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其核本和根本当是充分尊重群众的民意,增加老百姓考核的权重,让民众好好说话,同时实现公开透明,将权力置于阳光之外,舍此别无其他立竿见影的途径。否则,就是玩文字游戏,就是 “逗你玩”式的假创新。
既无群众参与监督又不公开的日记式管理考核,可以休矣!
http://news.sohu.com/20110331/n280068309.shtml
通联:安徽省砀山县道北东路45号刘效仁,235300,
电话,05578095386办,[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