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前生与后世



  苏东坡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时代,就连邻国挑起战端也是用对联这一方式来为难宋朝,给他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一副绝对“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避免一场生灵涂炭,应该是文人想也不能想的功劳。东坡同样生活在一个政治变革的时代,两党相争,他不偏不倚说真话说实话,受益的是真理,受苦的是他个人。东坡留下了传世的华章,也留下了性情中人的佳话,他应该算一个全才,琴棋书画无不精通,他也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上可陪玉帝下可交乞丐,他一生好酒,在酒中释放那份豪放和豁达。

  每每读到有关苏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首诗正好作为写照: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做东坡这样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远。在浩瀚史卷中,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拥有丰富的一生?为人处世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旷达超然?领悟生命有几个能有他的心智和性灵?检索命运有几个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是一个伟人,留下了旷世奇才,体现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个凡人,任凭世俗尘埃掩盖;他是现时的石,后世的玉。他也许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也许我们现在感受的东坡只是对他诗文的一种诠注,而千年前的他的所思所为,我们不可体验,不管他当时如何苦难,后人对他如何美誉,都不可能完整叙说一个真正的东坡。他完成的是一个真诚的东坡,后人接受的是一个美丽的东坡。

  记着他的自勉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如果要去比较文人,我觉得李白太狂、杜甫太拘,商隐太悲,李煜太怜。东坡应该怎样归纳呢?看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序言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对苏东坡最为精妙的概括。在这诸多身份中,一般人只要具备其中一种,就得耗尽一生的心血。而苏东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功夫。

  历史总是留下一点遗憾让后人有感可发,弥补进程中的不尽如人意的瑕疵,人也是在过来后回首往昔检讨一路走来的过程,用事后的智慧看到当时的不足。不知道东坡有没有检讨过自己,只是在每次流放的时候,他会对一些朋友说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但不知道吐了多少只苍蝇仍是一意孤行本性难移。如果我们妄加设想:他的正直中多一些媚俗,官场会多一个不倒翁;如果他的聪明中多一些圆滑,朝廷也许会多一个宰相;如果他的才华中多一些世俗,风流中也许会多一个骚客;如果他的性情中多一些恶毒,惨遭流放的也许会是另一个人;如果他君子风范里搀杂一些小人作为,历史的一些章节有可能重新改写。

  而唯一的苏东坡,正如宋玉描绘的邻家小妇一样,历史给我们一个恰如其分的唯一的苏东坡,任何的改变都不是我们喜欢和崇敬的唯一的苏东坡,就是他身上的缺点都是那么美丽。他为官可造福一方却老是不得志,他广交四方朋友却总是受小人陷害,他的诗文熠熠生辉却在现实生活中黯然失色。

  把酒问青天,不论怎样,感谢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唯一的苏东坡!

 ****************************************************** 

         有书曰:苏东坡前后两世是大和尚、禅师:五戒禅师慧根很深,时在山寺中修行,已经到了自主决定投生于何道的修为,但因心念繁华,而坐化转世为苏东坡,其师兄知其业难未全了,怕其于人中走入歧途,遂坐化后转世为佛印。苏东坡虽然一生为官才高绝顶,确实是因宿世修行福德善根,但佛道儒诸经皆通,却在实际修证上没有下苦功夫,念佛不得力,临终才知道宿世因缘,看破红尘如梦,四大皆空,后悔没有早点用功修行。

     中年后,苏东坡恬淡无求,后来参禅开悟,为东林常总禅师的法嗣。他亦念佛求往生,每到一处,必随身携带一轴阿弥陀佛圣像,并说:“这是我往生西方的公据。”
  苏东坡临终时,呼吸微弱,惟琳长老前来提醒他提起正念,他无奈答道:“我也知道西方极乐,可是用不上劲啊。”友人也鼓励他:“先生一生都在为此努力,此时更须著力啊!”苏东坡应声道:“著力即差。”说完,奄然而逝,世寿六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