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不姓公,经适墓也未必适用


公墓不姓公,经适墓也未必适用
 
殡葬暴利,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通过南海网记者这几天在海口各大公墓陵园的走访,再次证实了居高不下的墓地价格已经赶超房价,成为了很多网友直呼“死不起”的原因。今天,记者走上街头,对如何控制墓地价格的问题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很多市民呼吁:政府应该建立经济适用墓。(5日南海网)
殡葬暴利,动辄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几百;墓地昂贵,数万乃至数十上百万者随处可见。做完“房奴”成“墓奴”,“死不起”的感叹、质疑和抱怨不只海口有,也不只是最近一两年的事儿,却似乎一直找不到“尊严死”、“体面死”的良方,这不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尴尬。
曾几何时,国家倡导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大力推进殡葬改革,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减少和避免传统丧葬习俗造成的铺张浪费,然而,就在火葬已经逐渐被广泛接受之后,却被越来越高得离奇的丧葬费所困扰,这显然悖离了丧葬改革的初衷,让民众很失望。
死得起,何以成为困扰生者的难题?关键在于现行殡葬运行机制失去了应有的公益色彩,完全陷入了市场化的泥潭,即使市场化运作,也该讲究个规范、合理,可当下殡葬业存在的投机、炒作、暴利行为,无疑表明已经处于经营失序、管理失控状态,才让死变得如此沉重。
尽管政府也在积极探索破解路径,诸如对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实行殡葬费用的减、免等,更有不少地方提出,由政府建设经济适用墓,避免弱势平民群体因经济窘迫而死无葬身之地,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是,即使建了经适墓,倘若各类殡葬用品、服务的暴利不除,依旧无济于事。
一个经济适用房政策,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难,寄希望于建设经济适用墓,让人死得起,恐怕也未必现实。因此,让公墓回归公益,让整个殡葬服务业真正姓“公”,让公民平等、体面地告别这个世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是政府应有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