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不升级,乳企审核终究变成“浮云”
乳业“大整顿”限期已过,哪些企业在这轮“大清洗”中被淘汰也逐渐明朗。浙江、云南、广东等地质检部门近日纷纷公布审核情况,有的地区乳企淘汰率达到一半。昨日,多名业内专家指出,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到达尾声,预计国内会有20%至25%的乳企被淘汰出局。(4月2日 《新京报》)
企业遭遇淘汰,是市场经济最为正常的现象,因为审核不合格而遭遇淘汰,也很正常。但经过这次“大清洗”之后,乳企能否从此走上健康之路?其实是很难预料的。
据了解,现在遭遇淘汰的企业多为小企业。因为企业要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就必须按要求购置一批新的设备,这至少要投入两三百万,而对于小企业,投入了这些资金,即便是过关了,透支太多也很难存活下来。说到底,这是实力不够之过。企业能否生存下来,企业是大是小, 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看企业的大小,而是看,是否将消费者当回事,是否将消费者的利益看得很重。三鹿集团不大吗?双汇集团不大吗?但结果还不是将消费者当猴耍?
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是对乳业的一次“大清洗”,这是必要的,毕竟这是一个契机,通过这次“大清洗”之后,乳业会变得更加“健康”。但生产许可证,显然并不能包办一切。有生产许可证,只不过表示通过了一个合格的门槛,却与乳业的“健康”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我看来,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只是针对企业来说,而最重要的还应该落实到监管上。从现实情形来看,凭现在的监管体制和监管触角,要想使乳业完全走在“健康”的大道上,恐怕是不可能的。因此,监管同样要升级。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监管如何才能做到尽责?这就要完善制度。制度完善了,才能使监管触觉变得灵敏;其二,加大惩罚力度。凡是监管不得力者,均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才能迫使监管部门尽心尽力,而不是大玩“太极拳”,大玩“踢皮球”。
监管不升级,乳企审核终究变成“浮云”。
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110402/n2801045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