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也是有阶级性的


  

 

 

社会管理也是有阶级性的

社会管理格局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是指社会管理的各种主体分工和协作的组成结构和运行方式,但在阶级社会中不是一个纯中性的概念。社会管理格局里面包含管理主体和主体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社会管理主体都有哪些、可以分为哪几类,另一方面是这些主体彼此间是如何联系、各自的地位责任是什么。显然,为谁服务、谁是主导者、谁发挥领导作用,这将决定社会管理格局的阶级性质。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党的领导、服务人民,这是我国社会管理根本特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革命。改革沿着什么方向、按照什么思路进行,事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成败。坚持正确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利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改革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考虑,确保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如果改革导致削弱党的领导、只为部分人服务,那就走上斜路了。在当前仍然存在敌对势力、西方部分反华势力仍然企图改变我国政权性质的历史背景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高度警惕各种错误观点、反对思想的侵蚀。

我们开始搞经济体制改革时,西方一些人曾经试图让我们照抄照搬他们国家的模式。但是,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成功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经受了考验,我国经济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强劲增长势头,经济制度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尽管西方很早就认识到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但由于高度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很难抑制“看不见的手”的负面影响,政府调控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我们之所以能够得心应手,关键是有公有制这个基础,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一句话,我们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今天,我们进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一定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确保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建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

当然,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推进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格局,并不是要闭关锁国。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推进社会建设过程中,既创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管理模式,也为人类贡献了社会管理思想,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在总结我国社会管理经验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