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之重访景德镇


    千金难买回头望,因为往往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看出当时战略判断的价值。真正的战略经久不变,真正的创意历久弥新。回顾一段往事,重新梳理这些年的演变,就像挖出一坛深埋已久的老酒,香远益清,沁人心扉。

  今年三月的江南行就引出这么一段发生在瓷都景德镇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十二年前……

  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艺术品狂热追捧。久负盛名的瓷都景德镇也正经受着企业改制的阵痛,一片萧瑟,市场前景看不清楚,甚至不少人在考虑要不要像佛山一样走上建筑陶瓷的道路。这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坚定了他们发展艺术陶瓷的信心。

  1999年9月18日在深圳举行了“迎`99澳门回归祖国:珍藏品《牡紫莲心》套瓷瓶首发式暨中国现代名人陶瓷精品绝品展”,盛况空前。多年来一直低迷不振的景德镇艺术陶瓷在此却受到空前的市场追捧,一套三个、价格高达4.6万元的艺术陶瓷瓶被一抢而空。这个现在看来简直如同“扫货”的价格在当年可是不得了的事情,用这次活动的主办人的话来说,是坚定了他们继续走艺术陶瓷之路的信心。

  这套瓷瓶面向全球发行,而其总量却只有99套。其中编号为99-99的一套已被人民大会堂收藏,编号为99-01的一套也被捐赠给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珍藏。而其中编号为99-87的《牡紫莲心》套瓶,则落户在王志纲先生府上。这是套瓶制作方----深圳(景德镇)当代名人陶瓷馆和江西景德镇陶瓷集团公司赠送的。王先生之所以选择了这一套,是因为其编号87与他的生日相合。

  为什么会赠给王老师,在这套赠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无论是当年还是今天,都可以视作一次大师合作的盛事,实为文化艺术界的一段佳话。

  一、天涯海角苦寻觅 一语天然万古新

  这一故事首先与赵发先生有关。赵发,景德镇人士,时任深圳南山(景德镇)当代名人陶瓷馆馆长。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他组织制作的《紫归牡怀》纪念套瓷瓶曾大获成功。1999年,澳门将归,他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坐失良机。

  有中国瓷都景德镇雄厚的技术力量作后盾,赵发对瓷瓶的制作工艺可谓全无后顾之忧。但瓷瓶的表现主题与灵魂创意却令他头疼。没有一流的创意,再好的陶瓷工艺也只如无本之木,不过是一堆俗泥凡胎罢了。但是上哪去找这一流的创意呢?赵发跑遍大江南北,寻尽万水千山,访遍多少名士高人,一直得不到满意的方案。一个偶然的机会,经高人指点,终于找到了王志纲。

  王志纲及其工作室在中国策划界名声显赫,惯于大项目的策划运作,对小项目往往无暇顾及。赵发手中这个瓷瓶创意问题,虽然小只有小,但赵发却打动了王志纲:其一找你找了半年,踏破铁鞋;其二,制作此套瓶的三位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都是一代大家,极难聚首。此次为澳门回归盛事才首次联手,非常难得;其三,艺术品的创造关键在创意,王老师的创意能力往往有点睛之能,对于这样一件盛事不参与一下实属憾事。

  当时王志纲正好在江西景德镇作战略策划。在与当地领导的交流中,王老师一再强调,景德镇的盛名、文化传统、人才储备和工艺水准决定了她就是小姐,即便家道一时困顿,也还是小姐,不能去学丫鬟的活计。景德镇应该坚定不移地走艺术陶瓷之路,坚决不能学习佛山去做马桶做浴盆。

  然而建筑陶瓷的市场当时正是蓬勃发展,而艺术陶瓷的市场当时并不火爆。为了拿案例说话,给景德镇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也为了不拂赵发半年寻觅、频繁拜请的热情,王志纲慨然答应承担这套纪念瓷瓶的创意策划工作,并且不收一分钱的策划费。

  惊喜之余,赵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另一个不情之请,由于工期限制,希望能在三天之内完成创意工作。当时王志纲工作室正忙于几个大项目的策划,千头万绪,忙不暇及。但一诺千斤,生性豪爽的王志纲竟慨然允诺,接受了这个挑战。

  三天之内,王志纲推掉许多事务,专心一意扑在纪念套瓶的创意工作上。因与澳门相关,他首先想到了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半个世纪前写下的哀婉动人的组诗《七子之歌》中关于澳门的诗句:“MA-CAU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已经太久了,母亲!”但在细读原诗之后,王志纲觉得它那悲凉的意境恐不太适合于澳门回归的喜庆气氛,于是断然决定放弃以之为创意线索的念头。

  另起炉灶,发动其工作室的全体策划人集思广益来为创意服务。他的得力干将们纷纷暂时搁下各自手中的活儿,云集于深圳银湖水晶宫,脑力激荡。时任策划总监云亮的提案让他眼前一亮:“王老师,我们不如围绕‘九九归一’这个概念来进行创意。今年是1999年,澳门回归……”

  在“九九归一”概念的启发下,王志纲进一步梳理细化出了后来令人称绝的创意全案,提出了与“九九归一”相映生辉的“牡紫莲心”概念作为全案的主打理念。至此,一个可谓珠联壁合、天衣无缝的策划案已呼之欲出。

  所谓“九九归一”,简单说来,就是三个瓷瓶三个九。三瓶分一主二辅,主瓶稍大居中,辅瓶以亭亭玉立之态分立两旁;辅瓶之一绘以香港特区区花紫荆花九朵,谓之“九紫竞艳”,象征着已经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欣欣向荣的现实;辅瓶之二绘以澳门特别行政区区花莲花九朵,谓之“九莲朝阳”,象征着即将回归的澳门心向祖国的深情;主瓶上则共绘牡丹、紫荆、莲花各三朵,牡丹居中,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象征着繁荣昌盛的祖国母亲,紫荆与莲花簇拥于牡丹两侧,象征着祖国统一、人民团结、万众一心、和睦吉祥、喜气洋洋的大好形势。三三得九,三个瓶三个九,九九归一统,正合1999,不仅为澳门回归之实,更切合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理念。

  这一套瓶所表现的佳景与深情,正可统摄于“牡紫莲心”这一主题理念之下,以寓“母子连心”之意,可谓既合瓷瓶画面之景,又合祖国统一之实。整个方案看似信手拈来,实乃独具匠心,诚如古人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清新与真率,又如古人诗评中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令人称绝。

  三天之后,赵发先生如期拿到方案,自是喜上眉梢,唯有连声称妙之份。为表深谢之意,他许诺在套瓶完工之后,定赠一套给王志纲先生留念,这一点他倒是说到做到。

  但是后来送到王志纲手中的套瓶成品却让王志纲哭笑不得。倒不是因为制作工艺不精美,相反,其工艺可谓近于完美无缺,但却对王志纲原来的创意做了“篡改”。将“九紫竞艳“改成了“九牡竞艳”。这一字之改、一花之变,使意境顿失,白璧沾瑕,完美有缺。无奈木已成舟,王志纲也回天乏力了。

  据说之所以要变“九紫”为“九牡”,只是因为负责该瓶制作的陶瓷工艺大师碰巧不擅长于画紫荆花,而最擅长于画牡丹花。1997年做《紫归牡怀》的时候,还不识紫荆花是何模样,特地飞赴香港取来实花之后才勉力完成,以此之故,似对描绘紫荆花容心存余惧。,所以这次有如此之改动,似也算用心良苦之举。

  如今这套瓷瓶,就摆放在王老师北京家中。平日我们看得眼熟,以为也不过如此,不想还有如此大的来头。

  然而,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有此佳作,而无美文以记之,犹如有佳肴而无美酒。由此引出香港一个古色古香的当代隐士来,演绎一段一波三折的文学佳话,堪与此套瓷瓶一起留与世人去玩赏。

  二、仙湖智者思雅意 怡然斋主著奇文

  赵发拿走方案之后,某一天却又突然出现在王志纲工作室。说是套瓶要做说明书,草拟了一稿,心中无底,特来求助。王志纲一看原稿,说拿这个去配套瓶,简直是把牛粪堆在鲜花旁了。看着赵发那无可奈何的一脸苦相,王志纲大手一挥:“算了,帮人帮到底。我就再帮你一把,把套瓶作成类似古代三绝碑那样的绝品。”

  所谓三绝碑,讲的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与诸文友聚于兰亭,曲水流觞,把酒赋诗,编为《兰亭集》,是为一绝;王羲之高情骤发,大笔一挥,撰就《兰亭集序》,画龙点睛,传诵千古,是为二绝;后更刻之于碑石,与山川同俦不朽,供后人瞻仰怀念,是为三绝。

  为使纪念套瓶更具文化底蕴与珍藏价值,王志纲决定为套瓶写一篇文采斐然典雅大气的短文,题目就叫《牡紫莲心套瓷瓶记》。可是谁来执笔呢?既要有相当古文功底,又要通晓世界风云,这样的文人何处去找?思来想去,他想起了隐居香港的一位旧友。

  这位朋友姓梁名通,自号怡然斋主,又号香江钓翁,饱读诗书,为香港《华人》月刊顾问。王志纲的电话打到他香港家中的时候已是午夜时分,当时他正卧病在床,对王志纲的邀请无动于衷。王志纲虽感惋惜,一时也别无他法。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王志纲刚到办公室坐下,电话就响了起来,只听昨夜还有气无力的梁通先生在电话那头声音洪亮地说:“王兄啊,我来了,正过罗湖桥呢!”真让王志纲喜出望外。于是,在水帘洞里,他们细谈起《瓶记》的文意。王志纲对《瓶记》的期望非常之高,立意务要高远,语言凝练畅达而气势磅礴,以一套瓶而见天下大势之所趋,鉴世事沧桑之轨迹,呈千年艺术之积淀,显一代名师之风采,抒中华儿女之奇志,蕴母子连心之深情。梁先生肃然允诺,务倾毕世才情以撰《瓶记》。

  《牡紫莲心套瓷瓶记》的写作要涉及几个人名,香江钓翁自在其中,古色古香,无须变动;王志纲人称仙湖智者,亦极得体;唯赵发之名,与雅难协,于是王志纲把他叫来,当即赐予他一雅号:景瓷馆主。至此群贤毕至,这桌菜算是齐了。

  此后就苦了我们的香江钓翁了。呕心沥血之作,他希望在6个月之内交稿,可是王志纲只答应给他1个月的时间。而赵发更如催命鬼一般,不断要求缩短时限20天,18天,16天,最后逼得重病缠身的梁通先生硬是在半个月之内完成了瓶记的撰写工作。

  梁通拖着病体带着文稿兴冲冲的来向王志纲交差的时候,王志纲正住在医院里,被肾结石折磨得苦不堪言。他躺在病床上听过这篇他与梁通多次交流修改过的短文后,拍板定稿。梁通又请他的老友——功力非凡的书法家古梅山樵把瓶记写成古雅遒劲的魏碑体。文章与书法可谓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当代三绝碑算是大功告成。

  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现在,只要在与套瓶相关的地方,你就可以看到这篇气韵流动、典雅脱尘的《牡紫莲心套瓷瓶记》。姑录其中数段如次:

  景德瓷都,远称昌南,屹立神州,千有余年,其融和土火之艺,化成“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精华。驰誉中外,日益辉煌。

  今值澳门回归,百年国耻,行将洗雪,炎黄子孙,扬眉开颜。瓷都大师┅┅施展绝艺,心血为炉,熔古铸今,欣然联袂创制《牡紫莲心》套瓷瓶,以资历史之见证,且表庆贺之挚忱。

  ┅┅

  首唱斯事者,赣水景瓷馆主也。飘然万里,三顾频烦。仙湖智者,一诺千金,松风竹韵,慧海扬波,乾坤在手,点睛化龙。噫!谈笑间,以一策而惠天下,诚运合天时、地利、人和之至者也。因缘际遇,造化神妙,莫非天意乎?

  千禧将临,天风浩荡,浪逐云飞。独立苍茫,抚瓶神驰:牡紫莲心,香远益清,高山流水,古风醉人。但愿平等心花,化身亿兆,太平世界同此芳馨,岂仅景德瓷都之幸哉!

  读过《牡紫莲心套瓷瓶记》,再看牡紫莲心套瓷瓶,你也许会发出类似当年李太白登临黄鹤楼时的感叹: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时光飞逝,转眼已经十二年过去。今日瓷都,承时代之福,收藏之热,早已旧貌换新颜。

  故地重游,王老师席间与人说起当年这幢盛事,皆为之感叹。遥想当年,恰逢国家盛典,创意先行,大师聚首,更有文人雅客著文以记之,书法名家以古体写就,其价值不可限量。如今单就把这些人再聚在一起,也千难万难,当年盛况,几近空山绝响……

 

  这么多年来,王老师及其工作室同仁们行走大中华,类似的故事也不在少数。偶然有机会回顾,想起当年的判断,对比如今的发展,互为印证,对于战略研究来说极有价值,更有许多妙闻趣事。机会合适的时候,会选取一二,贡献出来,供大家把玩,看门道的看门道,不看门道的就看看热闹。

 

(完)

王振宇  吴鹏/文 2011-04-26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王志纲工作室网站 

王志纲工作室战略思想文库

王志纲工作室著作:当当网上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