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一斤卖不出,万宁黄瓜咋就这么贱?


一毛一斤卖不出,万宁黄瓜咋就这么贱?
 
万宁的黄瓜收购价跌至0.1元/斤仍无人问津,海口龙泉镇五一村等地的青椒收购价跌至0.5元/斤也没有收购商前来收购。而海口农贸市场的黄瓜价格却依然坚挺,保持在1.5元/斤左右。是什么原因导致蔬菜的“田间价”和零售价存在较大的差距呢?
 昨日,记者走访了海口的蔬菜批发商和相关职能部门了解到,中间环节过多、层层加价以及种植和市场的脱节等,是蔬菜的“田间价”和零售价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19日海南特区报)
在如今通胀压力加大,各地纷纷出台措施调控蔬菜价格,海南更是对一些蔬菜品种实行限价销售的形势面前,市场价1.5元/斤的黄瓜,田间价0.1元/斤都没人收购,这听起来真像是一个传说,让人犯糊涂:万宁的黄瓜何以变得如此的“贱”?
事实上,类似的情形不只万宁有,海口龙泉镇的青椒同样如此,而据此前媒体报道,四川新津县村民种植的莴笋,往年收购价都在四五毛钱一斤,今年降到了每斤七分甚至五分都没人理,山东的大葱收购价格也曾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低谷,两三毛钱一斤都无人问津。可见,在市场经济机制早已运行多年的今天,仍有不少地方农产品存在产销严重脱节的现象。
的确,正如菜贩子所言,蔬菜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导致终端零售市场价格与田头收购价格之间的过于悬殊,菜农呼吁推进农超对接不失为一个办法,商务部门也表示将采取积极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不过,减少中转环节也好,让农产品直接进超市也罢,显然不能只坐等政府行为,菜农、农村经济组织必须主动作为。
说起来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些菜农仍然凭感觉、靠经验在种植,而没有把目光紧紧盯向市场。那些连接生产与市场的专业合作社也没有把握好市场趋势,引导好农民的种植,发挥好应有的桥梁作用。如果能够及早地跟大超市、蔬菜集散中心订立契约关系,让菜农的种植跟着市场销路走,真正做到产、销紧密衔接,这种皇帝女儿也愁嫁的尴尬也许不难避免。
一边是市场的坚挺需求,一边却是价贱愁销,万宁黄瓜的苦衷无疑再度提醒广大菜农,要多一点市场经济头脑;而作为各类专业合作社,不能满足于平常的收购、销售,而要当好菜农的顺风耳和千里眼,这样,才能有效确保种植收益,发展农村经济,促成有关各方共赢。而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也要做好技术、信息和销售方面的协调、指导、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