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2


 图1,绩溪怪异房(背景中还好,有传统徽派建筑),图5,芜湖车站景;图6,马鞍山站。  

 

  皖南  邹蓝

要说改地名,北京1949年之后的改动倒值得借鉴:羊尾巴胡同,更名羊宜宾胡同(北京话尾巴读作“以吧”),粪场胡同更名为奋章胡同,。王寡妇斜街更名王广福斜街等。字面意义不雅的,取其谐音近音字替代之,既可以基本尊重老地名,也可以让地名堂正一些。至于北京满地的“坟”,比如公主坟,铁狮子坟,英家坟,豫王坟等,至今保留沿用。我估摸着,是因为皇亲国戚的安葬地,风水都不错,因此人家愿意留着而不愿改。而苏州虎丘下的陆墓,是三国水师将军陆逊之墓,因为投资的台湾老板不乐意,苏州将该地名改为陆慕。穷地方为了招财而要沾有名气的地名的光,苏州那么富裕,居然有官也肯干这等只有穷到想钱想疯了的人才肯干的事。

绩溪县几十万人,却独有胡氏家族影响巨大。出了几个近现代中国的商界和文化名人。胡适,胡雪岩、徽墨胡开文创始人胡天注等等,为徽派文化和徽商文化注入浓重的影响。不过在跑马观花的旅途中,我粗略发现屯溪以东的徽州东部各县,徽派文化的味道在淡化。因为火车才从绩溪车站拉出去5分钟,一栋浙江萧山起源的西方建筑混搭的怪异房,堂而皇之出现在绩溪的土地上。崇洋媚外如同上海外滩那样完全照搬西洋建筑倒也不失为文化移植文化借鉴,但是把带点洋气的怪异当洋气本身,是审美观的癌细胞。一旦入侵而引起仿效,则中国区域建筑风格的传统文化就算完蛋。

看看浙江中部和西部那些怪异房,就知道,浙江农民钱包鼓起来是不假,而思想文化依然贫乏得很。绩溪只有零星的怪异房,旁边依然有鲜明的徽派风格符号的建筑。是否有越来越多发了点小财的人仿效我不知道。但是一旦出现群体仿效而不是遭遇鄙夷,那么徽派建筑文化在那里,就可能要沉沦了。

宣城不到,山坡上烟筒污染极其严重,后来看地图,大概在宁国一带。那里水泥工业很厉害。

从屯溪(黄山)向东和东北,越走徽派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就越淡薄。看来徽派文化的核心区在屯溪以及以西地区。这就是我走了这一段的感觉。

文化上,从皖南地区出来,到芜湖和马鞍山就是另外一个文化单元了,这是北方官话区的江淮方言区,南京也在这个方言区内。

根据我的记忆,宣城在吴语西片区。这么说来,在安徽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实际上有三个亚文化区:徽州文化区,吴语文化区以及沿长江的江淮方言区。那么说来,从屯溪、黄山向东,自然就开始向另外一个亚文化区过渡,徽派文化的味道淡下来也是自然的。从这点上说,徽派文化的核心区,确实在屯溪、黄山以及以西的那片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