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10年,实在是一个热词不断、舆情沸沸的年代。发生在那年10月28日西安市的“药案”,在人心中留下的印记,除利益相关者外,应当是少得很、很淡薄。比如笔者,虽然天天在网上,但此案的印记,真的很少。
但3月23日的开庭审理此案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全民大讨论,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报纸、网站、博客、微博,形形色色的媒体,不停地报道、转载相关新闻事件;教授、法官、同学、网民,大大小小的专家学者,多少人在发表杀与不杀的观点。或许,只要你还会呼吸、还会睁开眼睛,关于“药案”的消息多多少少就会“被”传送到你面前。
这是怎样的一件事啊!让人们如此莫衷一是、难下定论。纵观新闻报道:开车撞人、下车察看、取刀杀人、溜之大吉、随后自首;被撞的女工就那么躺着:受伤、挣扎、死亡,整个事件好像就这样一个过程,在高科技武装、高素质培养、经验丰富老道的警察、法官面前,迅速破案、断案并形成公案、铁案,应当易如反掌。
但为什么看似简单的案件,偏偏就断不了案,反而引发了那么多的热议呢?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热议之烈,着实让人深深地不解。关注“药案”整个大讨论,好像在回避着什么、又在凸显什么、又在隐藏什么。
回避什么呢?好像是其家庭与背景。语焉不详的几句报道:军工厂、退休、做生意、家庭状况一般,在新闻媒体高度发达、记者喜好刨根问底的时代,却没人深度挖掘,令人费解。凸显什么呢?好像是其才华与忏悔。奖状、音乐青年、钢琴手、同学陈情请愿、泪流满面、当众下跪,专家解读、法官解释,形成一种“罪不可赦、情有可原”的舆论氛围;对了,还有受害者的“农民身份”和难缠的劣性。隐藏什么呢?好像是受害者的哀与痛,通读一篇报道,与女工及其家庭相关的内容廖廖数语,匪夷所思。
作为一介草民,我真的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古训,也是民众的基本价值判断和社会的道德底线。“药案”不公,无疑将是社会之痛、道德之觞,诚望有司明镜高悬、执法如山,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内不愧鬼,做好社会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