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型中韩产业合作关系


                                                                    
    20世纪即将过去,它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世界经济和科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21世纪即将到来,在这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潮流中,中韩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产业合作也已初露端倪。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中韩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模式选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韩产业合作的必要性
    1.中韩产业合作顺应了生产国际一体化的潮流
    各国相互依赖关系深化,是当前世界秩序变化的新特点。目前,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间的通讯、交流、通商在扩大,贸易、投资、技术已超越国境,正在形成“无国境经济”。这种现象使得多边协议、协调及合作的必要性加大。同时,国际经济活动对各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正在增强。现代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产业结构国际重组,构成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又充分地体现了国际一体化的本质特征。
    生产国际一体化是一种打破了国界限制,由各种有效生产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国际生产体系。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地看,生产国际一体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战后生产国际一体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从同一体制的国家发展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这是因为这一趋势符合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又符合各国的利益。中韩产业合作正顺应了生产国际一体化的潮流。
    2.中韩产业合作形成了经济合力,提高了综合科技竞争能力  
    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战本质上已演化为科技战。科学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可以使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化,从而增强这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不断形成新的产业,使在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实力的国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支撑点。中韩产业合作有利于提高两国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科技竞争能力。  
    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性的重复开发,也成为各国之间、特别是区域性集团的成员之间进行科技合作的原因。中韩产业合作不仅提高了中韩两国的整体科技能力,加大国际科技竞争力,而且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性的重复开发
    (二)中韩产业合作的可行性
    1.经济要素互补,是中韩产业合作的客观条件
    中韩两国经济、产业、市场互补,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上的渊源关系为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家,在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方面有优势,资源却相对缺乏,又需要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中国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需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中国资源又比较丰富,劳动力廉价,并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中韩产业合作的要素优势互补既能体现出经济的近距效应,又能使生产力要素的相互作用加强。通过产业合作,实现资源、技术、工业基础等综合优势的发挥。
    2.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为中韩产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中韩建交后,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建交前的199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仅为44亿美元,1995年已增至169.8亿美元,从而使韩国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韩国对中国的投资1991年为1.2亿美元,1993年达5.7亿美元,截至1995年5月底,韩国在中国的投资项目总共为2 332项,投资金额已达到21.28 亿美元。1991年中国还是韩国第三大投资对象国,从1993年开始已成为韩国第一大投资对象国。
    中韩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充满活力的投资合作,已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从而为中韩产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中韩产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1.采取多类型综合国际分工协作模式,逐步实现由以生产资源型国际分工为主向以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型国际分工为主的模式转化
    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型国际分工,是战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国际分工形式。它起因于各国生产技术在传统上的差别以及现代技术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随着现代产品功能和特性的多样化和产品生产的复杂性,产品所包含的零配件大大增多,这样,一国想要在所有零配件生产上都具有优势是不可能的。实际的情况是,各国在不同的零配件生产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各国企业根据这种优势或特色形成对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
    当前国际上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发展极为迅速,各国通过发挥各自优势,专业生产某些零部件与整机产品配套,大大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促进了零部件产品的国际标准化和通用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是当代国际分工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它以灵活方便的分工方式充分展示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并将各国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分工条件下生产的产品,通常称之为“国际性产品”。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国际分工反映了生产国际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并体现了生产国际一体化的内在特征。
    总投资78亿的中韩合资轿车零部件项目,经过3年多的调研、立项、洽谈、可行性研究,日前已经国家批准为我国“九五”期间的首批重点项目之一。这就是中韩产业合作向以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型国际分工为主的模式转化迈出的可喜一步。该项目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山东省与韩国大宇集团合资建设。项目由发动机和零部件两个合资公司组成。主要产品为发动机、变速箱、自动系统、减震器、散热器等,年产零部件30万套,前驱动轴21万套;转向系统、空调系统机油泵等 7种零部件15万套。两个合资公司的产品在合资期内,原则上全部返销给韩国大宇(集团)公司。在合资期内,如中方需要,则优先给予满足。合资期限为25年。
    2.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中韩产业合作的主要目标,把国际市场需求作为中韩产业合作的导向
    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不断形成新的产业,使在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实力的国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支撑点。目前,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总产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7%,一些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占其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20%以上,并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国产业中的比重,已成为该国科技经济竞争力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中韩产业合作的主要目标,不仅能提高两国的总体科技水平,还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中韩产业合作是在两国领导人的倡导和推动下开展起来的。1994年6月6日,两国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成立中韩产业合作委员会的协议》,同时签署了《关于民用航空工业技术合作与开发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决定成立汽车、民用航空工业、程控交换机和高清晰度电视等4个产业合作小组,在汽车零部件、民用飞机、高清晰度电视、宽带异步程控交换机4个方面进行合作。同年10月,中韩两国在确定优先合作的4个领域成立了产业合作领导小组,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以后多次举行会议。在两国领导人的直接推动下,中韩产业合作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和不同程度的进展。目前,双方已在共同开发100座机民用飞机的合作原则、合作方式、合作伙伴、选定原则、分担股分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可以预见,中韩产业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两国高新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能提高两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