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的“是非功过”及教训


作为一个福建人,而且对于一个学习经济的人,对紫金矿业不能说不知道,借着毕业论文写福建上市公司,把自己的些许结果和大家分享,此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2010年,紫金矿业多次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黑名单7污水门” 影响尚未消退,9月又陷入“溃坝门,市值在“污水门”事件公布后的7月12日到7月16日短短的4个交易日里市值缩水80.07亿元占到总市值的12.71%。更严重的是紫金矿业经过这一事件,“无形资产”方面损失惨重。2010年8月, 紫金矿业因7月份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而被评为最不具社会责任的企业“紫金矿业重大污染事件”还入选了“2010年度十大财经新闻事件”,甚至有媒体直接给紫金矿业戴上最缺德公司的帽子。然而紫金矿业在这顶帽子背后却是鲜亮的光环:2006年紫金矿业位居《福布斯》中国最具有投资价值的海外上市公司第16位(矿业企业第1位)2007年10月,紫金矿业名列2006年“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十强”第7位。2008年3月,中国黄金协会授予紫金山金铜矿“中国第一大金矿”称号。一正一反,两极分化确实严重。 

以紫金矿业为例,从2010年7月3日事故发生,到2010年7月12日披露,披露整整延迟了9天。受这次事故的影响,从7月12日紫金矿业本次事故被公布到7月16日调查结果出台短短5个交易日内,紫金矿业的市值缩水80.07亿元占到总市值的12.71%。信息披露是监管部门规定必须严格执行的制度,是投资者了解企业情况的途径,是企业展示投资价值的方式。“在危机出现的初期消息会像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所以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必须做到及时。因为在这个时候可靠的消息往往不多,社会上充斥着谣言和猜测。公司的一举一动将是外界评判公司如何处理这次危机的主要根据。同时,由于信息披露不及时,紫金矿业被监管部门立案调查,而调查结果将会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更加严重的是,机构投资者也开始不看好,纷纷下调对紫金矿业的评级。美国银行,美林公司也将紫金矿业的评级由原来的“买入”急降至“跑输大市”,将其股目标价减少37%至5.07元。综上可以看出,紫金矿业受这次事故的影响非常严重,恢复企业形象、改善监管环境、提高机构投资者信心将成为紫金矿业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重大任务。

因此上市公司必须加强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处理,健全危机管理体系。面对危机,“需要控制好危机管理的四个关键流程从危机确认、到危机控制、再到危机解决、最后到危机善后,应由专门的部门、专业的人员来化解危机,系统化运作才能将危机的影响降至最低” 。同时上市公司应加强媒体关系的管理能力,媒体的传播性和影响力超过其他各方,和媒体沟通、成为媒体的朋友,合理利用媒体的传播力将企业推荐给更多的投资者,这样才能在企业发生危机的第一时间得到更多媒体的支持和理解降低危机的影响力。不应把媒体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应该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迅速控制事态,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