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集·2011 (第三辑要目)


后现代,重建一座巴别塔

   

    在希伯来语中,“巴别”乃“变乱”之义,而巴比伦语“巴别”或“巴比伦”,却都是“神之门”的意思,具备神性集合之意义。同一词汇,在两种语言里竟然有截然相反的语义,恍然中,使人回想到诗歌的现实语境。
    人们一直借用巴别塔的两种含义,企图重启或终止巴别塔的建设,从而找到现代艺术乃至当代诗歌的某个标准。甚至于,古老的和崭新的汉语诗歌,也历经了“变乱”和重构,而达至解构与重建。随着社会生活与时代语境的变迁,诗歌于是作出相应调整,且随时处于两种语境派生出来的——多重空间和歧义般的境地之中。
    奥登曾说,由于对巴别通天塔的诅咒,诗歌是所有艺术中最具地方性的。时置当下,基于古老的上帝对语言派生别支的首肯,而否决和阻挠语言统一的神示,人类语境进入当下,尤其显示出神的良苦用心——当网路使地球变成一个村子,当STARBUCKS COFFEE与“大队长火锅”建立起邻里关系,当市场作为一种新的人文景象,深度出现在一辆行驶中的长途汽车上……当孙文波说出“遥远/也可以是牵引,让我寻找旧国家的新感觉/——我正在用我的语言,一遍遍把它写新”……我们于是获取警示,人们所面临的“当下”是否真的存在?它在一个旧国家的新语境中,掠获了什么样的“跨界”元素或“穿越”技巧,那么真实的当下诗意又是何物,难道不是未来启示对古老的叠加,难道不需要解构之后的重建?
    读孙文波近作,给期望找到一座“后现代巴别塔”之说的阅读者,以一种后现代横向,乃至“网络”视角的启示。形而上下之间,古旧与新鲜之途,“李杜”气息和华兹华斯的对视之际,专业写作及微博互动建立的新的读写谱系之中……诸多景象造就了路的交叉,而非塔之独立。
    关于诗歌标准的判断,阅诗无数,越发无助。观念、风格、手法乃至文化习惯的落差,导致语义的冲突,使阅读意识到,并不存在一种诗歌的“国际风格”,一切沟通在“巴别塔”未建立之前皆属虚妄,而“巴别塔”究竟藏身于怎样的时空?有这样一种塔的可能,它既不是语言,也非诗意和诗艺,它未必能通过母语转译,甚至依靠统一语言去实现,它或许隐身于类似孙文波们的——某种日常理想、世俗信仰或相通的精神境界之中。
                                                                  编者

 

--------------------------------------

中国诗集·2011 (第三辑要目)

后现代,重建一座巴别塔  编者

 

孙文波诗集

几句关于诗的话(自述)  孙文波

 

从“重返自然”到“怀疑自然”:

孙文波近作中现实与语言的冲突    朱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