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利比亚,一场准备不充分的战争
2011年4月10日/董秀成
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八周年以后,西方国家以人道主义为借口,再度为控制石油资源而向另外一个阿拉伯国家-利比亚发动战争,引起全球关注和评论,人们开始将目光再度聚焦到中东地区。
开战已经过去十几天了,可一系列怪事频频发生,一是法国一改八年前带头反对美国进攻伊拉克的做法而带头打击利比亚,二是美国在进攻利比亚方面态度暧昧,令人迷糊,再就是所谓的军事主导权问题上西方国家尤其是美欧之间产生争论,连如何对待卡扎菲的问题上似乎都存在争议,美国说无意采用武力推翻卡扎菲证券,而法国说卡扎菲必须下台,德国反对武力进攻利比亚但却说卡扎菲必须下台。如此等等,西方国家如此不同调,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最令人疑惑不解的是,美国政府迅速改变立场,将军事主导权转交给北约并将战机撤离,西方国家对利比亚空中打击程度减弱,英法也放出政治解决利比亚问题的热气球,让卡扎菲政府在很短时间内扭转战局,将战线推进到空中打击之前的境况。
如此看来,此次空中打击利比亚,确实有些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因为直到目前我们都无法判断当初仓促决定空中打击利比亚的初衷到底为何,如果不是为了推翻卡扎菲政权,那空袭目的何在?如果是为了保护平民,那怎么不考虑空袭也会不可避免地让平民遭殃?如果西方军事打击草草收场,那接下来如何解决平民保护问题?
上述情况或思考,让我们觉得此次西方解决利比亚危机与八年前伊拉克危机大有区别,法国率先承认反对派组成的“利比亚全国委员会”,积极推动军事打击利比亚并首先开火,但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尽管在军事上配合法国却没有在外交承认方面配合法国的做法,这似乎又令人不解。
西方国家在军事打击利比亚方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但在这场战事应该由谁来扮演主导角色问题上,西方国家却一直无法达成一致协议。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开战后不久便宣布在几天内将军事指挥权转移到其他联军手里,美军甘愿担当配角,这种做法绝对不符合美国风格。
与此同时,在军事指挥权方面,欧洲国家也存在争议和分歧。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希望指挥权由北约担当,但法国和土耳其等国却认为如果由北约这个主要由西方国家组成的联盟指挥,无疑使北约国家与伊斯兰教国家尤其是伊斯兰极端势力为敌,进而影响到与这些国家的关系。
尽管几天后,北约接管了军事指挥权,美国似乎如意抽身,但西方国家对于袭击地面目标问题上,依然存在意见分歧。
或许西方国家在匆忙做出军事打击利比亚之前,过分迷信军事力量,同时对利比亚内部局势判断上有明显失误,以为西方国家一旦军事打击,反对派可能会迅速取得战争主动权,利比亚内部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势力会一鼓作气推翻卡扎菲政权,但事与愿违,反对派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而原本反对卡扎菲政权的部落反而改变立场转而支持卡扎菲。
从目前来看,西方国家出于比较尴尬的地步,有些进退两难,骑虎难下。一方面,吸取阿富汗和伊拉克教训,不愿意陷入一个新的战争泥潭而无法自拔;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让卡扎菲继续掌权并威胁西方利益,如果战争不能取得战果,那如何向国际社会交待。
可以如此评论当前利比亚局势:一是利比亚深不可测的一滩浑水,二是西方国家匪夷所思的一团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