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万州路径


  云阳红狮镇梅北村农民杨明到达万州后,犯起了愁:在坐飞机还是坐火车的问题上,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原来,他要到北京去走亲戚,坐飞机吧,十分快捷,但是花费要贵一些。最后他还是选择了费用相对便宜些的火车去北京。记者在万州火车站发现,来自巫山、巫溪、云阳、开县等周边区县的旅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宜万铁路通车以前,万州只有一条时速80公里的铁路与四川达州相连。“火车从达州开到万州就算到头了,只能就地折返。”万州区发改委综合交通科科长晏东说。

  如今,万州站不再是一个断头站了。晏东拿出如今的列车时刻表说,万州站开行的列车对数变成了10对,广州、北京、上海都有直通列车从万州出发。

  除了铁路,万州还将形成“八高八铁一空一港”的交通网络,一个区域型交通枢纽势必强势崛起。

  “向万州靠拢”!

  去年一年,万州有数千套房屋是区外购房者买走的,现在来自区外的购房者占了近20%。

  在万州的中职学校中,有85%的学生来自区外,而在高职院校中,区外学生占了90%。而三峡中心医院接待区外患者就诊每年多达100万人次。

  目前,万州机场航线增至9条,火车开通10对,渝万、万开、万云等高速公路和万州港带来的便利交通,极大地增强了万州的辐射带动作用。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说,重庆将万州打造第二大城市的战略后,已激起库区区域经济版图的变革。尤其是万开云三区县,同处三峡库区腹心,地理位置毗邻,自古以来就交往密切,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万州能够对这些地区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大城战略

  当今中国正迎来又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协调城乡,平衡东西可持续发展格局,如何将东部沿海改革开放的经验应用于西部内陆。

  探路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兼具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身上。

  近些年来,重庆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更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GDP突破6000亿元,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GDP增速位居全国第三……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仅靠主城区这匹“快马”,无论如何用力,都难以拉动八万平方公里这架“大车”。

  负重前行11年来,年均GDP增速虽超过10%,但辉煌背后,“孤岛经济”的隐忧日渐凸显: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直辖时的3∶1扩至4∶1,“一圈”人均GDP与库区之比为3∶1,大于全国东西部的落差。

  “缺乏次级大城市的拱卫,都市发达圈产业向外辐射时找不到‘中转站’;而在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地区,大量资源要素又找不到‘凝聚点’。‘大主城、弱腹地’的失衡局面,严重阻碍了重庆的发展。”市社科院专家李勇说。

  重庆要迅猛崛起,除了主城的辐射、发力,也需要培养一座副中心城市———第二大城市。严峻现实让重庆意识到:必须尽快将万州培养成副中心城市,以带动整个库区的崛起。

  2007年底,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薄熙来主政重庆,特别牵挂万州的情况。

  2008年1月初,薄熙来书记赶赴万州,白天深入移民小区和家庭、迁建现场和企业,调研当地的移民就业、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晚上听取万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汇报,站在全市发展全局,对万州发展和稳定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会诊。要求万州要围绕“314”总体部署,抓好移民和民生、产业发展、交通建设、城市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希望万州加快发展步伐,一马当先。

  2009年1月,国务院下发“3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建设以万州为中心、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

  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万州加快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

  2010年3月30至31日,市委书记薄熙来与市领导黄奇帆、陈光国、邢元敏、马正其、陈存根、童小平、凌月明、吴家农到万州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快把万州建设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

  薄熙来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这对于全市整体发展战略十分必要。从全局来看,我们提出振兴“两翼”,但由于这两“翼”伸得很长,力量容易衰减,仅靠主城辐射带动,往往“鞭长莫及”,中间需要有个中等城市作为战略“节点”。从拉动全市发展来看,招商引资的“兴奋点”,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要素,目前主要集中在主城,但只有主城这个大马力的发动机还不够,对幅员面积这么大的重庆来说,还需要几部中等马力的发动机,才好腾飞起来。

  黄奇帆说,在重庆的发展建设中,仅有主城区的发展不能实现城乡统筹,还需要区域性中心城市来支撑和带动。万州有成为渝东北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先天条件,正是“齿轮传动原理”的支撑点。

  万州打造第二大中心城市的步伐加快。

  六大重点

  2010年5月18日,万州纸贵。当天出版的各种报纸被万州居民一抢而空。

  “在‘3·31’专题会议后,重庆市委、市政府于5月17日出台了《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给万州送来了‘真金白银’的大礼。第二天报纸一出来,大家都争相阅读。”三峡学院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熊建立回忆说。

  《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明确了到2012年,努力把万州建成特大中心城市框架,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8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一小时经济圈”平均水平。到2015年,基本建成三峡库区特大中心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主城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力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以上,城区人口达到150万人左右,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围绕上述目标定位,集合力量抓好六大重点工作:主要包括高水平规划建设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突出特色建设库区现代产业高地、大力构筑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提升区域性公共服务功能、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加快建设库区对外开放门户。

  2010年8月30日,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黄奇帆再次率队赴万召开专题会议,纵深推动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随后市委出台《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会议纪要》,市人大、市政协分别制定四条保障措施和“2﹢8”助推措施,87个市级部门和单位与万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大城建设,只争朝夕。

  一年奋战

  “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快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的决定,是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的重大举措,把握准了‘点’与‘面’、‘好’与‘快’的辩证关系,我们一定要拿出破解百万移民世界级难题的勇气和决战决胜的气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只争朝夕、大干快上,打好打赢这场经济大会战。”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这样表示。

  为此,万州区委、区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开展三次大的攻坚战役:即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春节前,围绕120项重点项目,大干100天;从今年2月到6月底,实施重大项目175个,大干150天,向建党90周年献礼;从今年7月至年底,再干180天,实现“半年有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样”的目标,为“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大城崛起,剑指百万人口特大中心城市。已经蓄到175米的江水,把万州变成了一座平湖式的港湾城市。3月15日,市政府第9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1年修改方案》。修订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将万州定位为重庆第二大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与开放门户,成渝经济区及西三角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按照规划,万州中心城区将形成“一江四片,一主两副,九大组团”的总体布局结构。

  “我们不能辜负历史赋予万州的机遇,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快节奏推进,将万州建成‘高峡平湖明珠’和内陆的‘维多利亚湾’,做到百年不落后。”吴政隆说。

  产业腾飞,“500亿万州”提前一年完成。由新加坡肯发亚洲公司投资3600万美元、年产1.5亿只硬盘驱动架项目,自去年9月8日签约落户万州后,即享受到“一站式”的全程代理服务。万州区区长史大平则认为,要让曾为“短板”的工业经济,一跃成为引领万州加速跑的“火车头”和核心“引擎”,就必须在投资环境上做文章。

  据万州区经信委统计,自“3·31”专题会议以来,万州已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40亿元,竣工投产重点工业项目28个,新开工23个,加快推进在建重点工业项目22个。万州GDP进入了全市第一方阵。

  一小时万州实现在即。就在宜万铁路通车的同时,市民盼望已久的渝万高速铁路破土动工。项目工期4年,预计2014年建成通车,主城至万州的时间将缩短到1小时以内。万忠、万利、万达高速公路也同步开工。

  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也快速推进。去年9月中旬,万州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准备,就打响了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的第一场大战役:“一桥五路、四大工程、六大公建”的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截至目前,渝万高速公路入城大道改造工程竣工,其中长江大桥北桥头优化工程在春节前两个月完成了常规需6个月的工程建设,创造了“万州速度”;金陵路立交工程68天完成常规需9个月的工程,被誉为“建设神话。”

  万州商贸物流大格局日渐形成。在万州观音岩汽车销售市场,记者看到,前来挑车选车的准车主,很大一部分都是区外人士。

  万州区商务局负责人介绍,2010年万州商贸服务业的对外集聚辐射能力大为增强,全区商品外销率达到63%,小天鹅、宏远等大型市场商品交易额实现85.9亿元,“买全国”、“卖周边”的商贸物流大格局日渐形成。

  统筹城乡力度也越来越大。转户进城在万州区百安坝移民新城买了新房的居民谢艳鹰很高兴,从老家传来消息,其农村住房及宅基地、承包地退出后,按照规定政府给予优厚的补偿。

  与谢艳鹰一样,万州不少农村居民转户后,穿上了城镇居民的“就业、住房、生活、医疗、养老”等5套“衣服”。

  去年3月,借“二大城”建设的东风,万州吹响了农户万元增收的“集结号”。目前,柑橘、畜禽、蔬菜“三大骨干”撑起产业支柱,中药材、林木、烟叶、水果(猕猴桃、葡萄、杨梅)、水产、花卉等“六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六大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据统计,2010年万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32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增幅超过全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万州已经成为库区门户。去年5月,首届苏商500强峰会暨2010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颁奖典礼在苏州举行。万州荣获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据介绍,2010年万州区招商引资及对口支援项目140个,到位资金90亿元,增长24.1%。大全新能源公司作为重庆首个工业企业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