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文化史意义


 

大禹治水的文化史意义

 

 

周广智

 

每一个民族在其文化诞生之初,都会有着种种关于超自然“神迹”的传说来诠释自身的产生,并且赋予其超然的意义。在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等等。这些神话传说,是“人”在追问“自己是谁”,“自己从何而来”的时候,凭借遥远模糊的远古记忆而给出的答案。在这些远古记忆中,能够追述最早的,最为明确且较为可信的当属“大禹治水”。

而“大禹治水”对于古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文明的诞生也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个远古记忆不一定就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但反映的是上古中国民族真实的心理体验和经历,或者说是某种“暗喻”。

一、大禹及对其的崇拜

禹,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相传禹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他同时还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商颂·长发》中有“jùn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sōng方将,帝立子生商。”

《殷武》中有“天命多辟bì,设都于禹之绩。”

《小雅·信南山》、《大雅·文王有声》、《大雅·韩弈》中皆有“维禹甸之”、“维禹之绩”等。

不仅是《诗经》,在《齐候铭》中,有“咸有九州,处之堵”的记载,《秦公铭》、《秦公簋guǐ铭》等也有对禹的记载。诸子百家更是对禹赞不绝口。

《论语·泰伯篇》载:“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fú miǎn;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左传·昭公元年》载,周景王(前544-前525)命刘定公到颖去慰劳赵孟产,要他住在洛水边上。刘定公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子盍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

《庄子·天下篇》载:“墨子称道曰:昔禹之堙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置万国。禹,大圣也。”

据此,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认为“禹是古帝中最被崇拜的一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禹如此受后人爱戴呢?究竟禹做了些什么呢?

二、大禹的功绩

1.治理洪水

距今六七千年至四千年前,冰河时代已经结束,地球的气候整体变得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使得人口迅速增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原始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些依赖自然灌溉的原始农业大多集合于水量丰沛,大江大河冲刷出的低矮平原上。距今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逐渐被开发出许多农耕地,大片土地上的森林被焚烧后开垦为农田。各种古国、部落林立,一旦遭遇黄河、长江洪水泛滥之时,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特别是靠近渤海的黄河三角洲、靠近东海的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因为地势低平,古人又缺乏足够的技术和认识,无法准确预测洪水的到来并提前做出准备。一旦洪水来犯,成千上万的人被洪水吞没,各种文明被摧毁。如当时处于社会发展前列的山东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突然衰落,究其原因,还是以洪水为代表的自然灾害造成的。

特别是到了距今四千五百年前左右,大抵是尧舜时代,一场滔天的洪水淹没了黄河、长江流域各氏族部落居住的大片地区。

土地,对于农业文明来说,是物质再生产最重要的初始资料,也是最容易引起争夺的利益关注所在。上古很多氏族部落之间零星不绝的冲突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争夺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的。广为流传的“涿鹿之战”等上古战争,都是部落间为了争夺对土地划分的话语权而爆发的利益之争。

而到了这样的时候,人不再是和人争夺土地,而是和自然,和洪水争夺原本就宝贵的耕地和土壤。治水或者说从洪水手中夺回土地,自然也就成为当时国家或氏族部落的第一要务。洪水不除,天下不安。于是,出现了许多与治理洪水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也出现了很多治理洪水的英雄人物。在这众多治水英雄中,大禹是最为杰出的代表。

恰如炎黄之争,黄帝能够联合最广大氏族领袖的支持因而最终获得胜利。与超然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大自然相搏斗,就必须凝聚所有利益相关联的氏族部落的力量。

为此,大禹和其副手伯益,一方面四处游走,勘察山川地形;一方面也在调查的过程中,不断联络鼓动途径的部落加入到联盟中,一同抵御洪水造成的灾害。他们根据江河流向,把边界上的大树剥掉皮,刻上记号,作为标志,把全国分成九个大的治水区域,每个大的治水区域内统一协调治水的措施。同时,大禹同时还吸取了其父鲧“堕高堙庳bēi”改堵塞为疏导,先将大江大河之水导流入海,再把小江小河之水导流到大江大河。这样,用了十三年时间,终于把洪水治服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洪荒从此划上了一个句号。这也就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2.定九州,铸九鼎

在长达十三年的治理洪水的过程中,禹可谓是殚精竭虑,他自己背着工具,身先士卒,带领民众开沟挖渠,疏通河道。终于最终战胜了洪水,接受了舜的禅让。

而正如前文所说,禹作为领军式的关键人物,成功的联系,联合了以前分散零碎的氏族部落,把他们统一到了抗洪争地的联盟当中。现在,洪水已经被征服,作为该联盟创立和得以延续至今的终极目标已经实现。任何一种权威都只会在达到最高峰后逐渐消磨。如果不趁着禹如日中天的威望,尽快提出新的政治目标,这一联盟很容易就会面临崩溃,再次回到松散的过去。那么,禹在治水成功后是不是就开始享清闲了呢?

一般认为,禹在治水后撰写了《禹贡》,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份工作总结,系统的对过去的治水工作做了总结分析。虽然后世多认为《禹贡》是后人托古之名所做,但是可以相信的是,禹在治水后并没有闲着。

禹凭借着在治水工程中积累的地理知识和实践经验,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这就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了。

后世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作为大规模争夺天下战争的胜利者,不仅合理地获得了支配天下臣民的权利,更为核心的是获得了分配天下土地的权威。

中国的土地使用,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循环的怪圈。每次王朝的建立,随之而来的都是一次大规模的土地分配。而往往这次土地分配都是相对合理的,虽然大量的优质土地是分配给了皇室贵族和有功之臣,但是至少也保证了“人人耕其田”,一般的民众也能获得足以养足自身的土地。随着经济的回复,人口不断增多,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可大量的原始资本并没有流入生产领域,而是消化在土地的购买中。土地作为商品的一种被交易,甚而被圈占,兼并。于是,越到封建王朝的后期,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就越大,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得不到自我生产的材料,只能流离失所,打家劫舍,甚至造反起义。于是引发新一轮的土地分配。

定九州就是这样的一次土地分配活动。

大禹,作为带领获得抗洪胜利的“领袖”,拥有了对所有因抗洪而联合在一起的族群命名、划分义务和势力范围的“权威”。

对天下,他将其划分为九州,每一州之下又能够继续划分更为细致的行政区域和势力范围。与此同时,他也建立了国家的税收制度。《禹贡》就被认为是贡赋之法。其说导源于是书“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汉孔安国就“任土作贡”释作“禹制九州贡法”。

为了保证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国家机器而不再是简单的政治联盟,禹需要获得巨大且持久的经济支持。为诸侯制定贡赋之法,就是为了保证这样的经济支持不仅仅是一时,还应该是制度性的,长效性的。

同时,这也是一种新型政治疆域划分的确定。

在尧舜时代,大凡重要的联盟事宜,帝往往还没有权力独断专行,他们需要征求“四岳”的意见,甚至不得不屈从于“集体”的意见。这更像是一种议会制度,“四岳”作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挑选出来代表各自氏族利益的代表,虽然都表示接受政治联盟传统盟主的统治,但是却能够以集体支持的意见压过盟主的个人意见。在确定治水领导人的过程中,虽然帝尧本人并不看好鲧,但就是因为四岳都极力赞同,所以不得不妥协。

到了禹的时代,情况已经大有不同了。原因有三:其一,一场空前的洪水使得四岳所代表的部族势力都有了极大的损失,不复当初的强盛,实力的消弱是政治边缘化的开始;其二,在治水领导人的问题上,四岳曾经极力主张的人选,共工和鲧都失败了,政治权威受到影响;其三,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游历了很多地方,途径了很多新的氏族,并且联合他们组成了覆盖面更广的联盟,已经不是原来的四岳能够代表的了。

而给本身就已经丧失代表性和权威的四岳制度最后一击的就是九州的划定。新的政治区域的划分,完全打破了原先的政治格局,四岳被九州州牧取而代之。不仅扩张了势力范围,而且扫除了原先的政治障碍和最后一点氏族民主制度的遗痕,禹建立完全听命与自己的国家统治机器也就更加方便了。

对于原来就已经属于部落联盟的旧势力,禹用不着多动手就已经治理的服服帖帖的了。对于那些新近加入的部落,则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

作为一次部落首领集聚,公布朝贡之法的大会,会稽山之会的意义就好比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在这次集会中,禹杀了人。他杀了姗姗来迟的防风氏。按说只不过是开会迟到,并没有犯下什么滔天大罪,可是禹却一反一直以来身体力行,仁慈爱民的形象,开了杀戒。

这里面也是有很大的原因的,防风氏是古越人中形体高大的一支,平日里就经常持强凌弱,欺负周边的部落。禹既然作为天下的共主,有主持正义的权利和义务。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杀鸡儆猴的绝好机会,甚至是禹本人创造出来的。防风氏的所在离会稽山并不远,按说不会迟到,可是如果是禹有意设计,导致了其迟到,并以及向天下诸侯展示自己的权威,警示其必须严格尊崇自己的命令就很好解释。

在会稽山之会上,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铸九鼎。

禹命令各个部族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固然是制定了一套铜质地图,标示了自己所统领的国土。上面同时记载自己在治水途中遭遇的奇人异事,甚至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通讯录”。

后世多认为九鼎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际意义,可是禹本人就已经明确表示过铸造九鼎的意义,那就是为了防止后人遇到怪异的东西害怕。换句话说,就好像是现代人有通讯录一样,把那些鞭长难及,不易统治的族群标记出来,以防将来遭遇却不能辨识。

划分完了空间,禹开始把手伸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