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李宏透露,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分别针对省部级和省部级以下单位做出规定,省部级官员提升职务后,也不能换车,“车随人走”。
长期以来,公车改革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几乎每一次有关公车改革的风吹草动都会引爆舆论热议,公车改革提了十几年,改了十几年,却一直是在以蜗牛般的速度爬行。改革呼声越来越高,公车数量却越改越多,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
从1998年国家体改委提出公车改革计划至今,陆续有一些地方试点改革,但由于执行上大打折扣,公车消费不降反升。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认为,“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约为GDP增长速度的3.5倍。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资3000亿。在社会强烈呼吁下,公车改革在2003年前后正式启动。然而,汽车在政府采购物品中始终占据前三位,2006年一举突破700亿元,占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近1/4。
翻阅各国公务用车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的公车数量能达到我国的程度。以德国为例,柏林市仅有公车92辆,其中个人专车37辆,一般办公用专车15辆,送文件车23辆。这些公车中还有相当数量是租赁来的。德国政府接待来访外国元首用的奔驰600,是临时从汽车公司租赁来的,整个柏林市也只有5辆礼宾车。柏林市在公务用车方面一年的开支仅为65万马克。
不管是“车随人走”,还是变相的“货币化”加薪,公车改革提了很多年,为什么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公车改革说到底还是利益因素阻挠。公车改革喊了二十多年,却一直挂“空挡”,始终未能真正实现起步,超编配车、公车私用、车轮腐败等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如果不能把这些“腐败需求”和真实的公务用车需求公开,接受外界的监督,公车改革依然会“只闻楼梯响”。因为它触动的是改革者----一个庞大官僚体系的利益,阻力很大。加上缺少配套措施,没有完善配车制度,没有严格用车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意见集中的超标配车、公车私用等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而根据财政部今年初公布的数据,目前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对比之下,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原则上零增长”,显然是一个不小的承诺。然而,无论是“原则上零增长”还是加强公车预算管理,如果离开了公众的知情、参与和监督,最后仍有可能落入内部关门改革的窠臼。如果此前的数据不能公开,那今年是否真的“零增长”,公众也将无从判断。
公车改革问题不仅涉及到政府的问题,高级公务员的问题,更涉及到广大纳税人的利益问题。在公车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公众不仅需要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看到公车改革的决心,更需要在信息公开上看到公车改革的进步。这么多年来,公车改革工作之所以举步维艰,主要是监督不力,透明度不大。当权力不受制约,公务车改革改来改去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干部是公仆,人民是主人,主人没有车,公仆配专车,还要主人为他开,这个比喻真是滑稽可笑。衣食住行公仆样样有特权,怪不得人人争着当公仆,没有人想当主人。所以,如果不改变政府行政体制,公务车改革最终只能是一句空话。
两会提案加速公车改革
并非无解的公车改革需要决断
公车改革试点启动 货币化成变相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