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令百姓痛苦不堪 “土地财政”已走到悬崖边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报告指出,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总量72959.43亿元,全国土地出让收入29109.94亿元,比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支出26975.79亿元,超预算113%。

  近年来,土地出让金收入逐年增多。近10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迅速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比重不断提升。把“土地财政”作为政府财政的支柱,并非某一城市或某一地区的个别情况。根据国土资源部公报的数据显示:2001年—2003年, 全国土地出让金达9100多亿元, 约相当于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35%;2004年,收入近6000亿元。2009年达到1.5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6%左右。在有些地方,土地出让金占预算外财政收入比重会更大。

  实际上,土地出让后,土地从征用、出让到规划建设等环节,土地管理、房产、财政、水利、交通、人防等部门,都会收取不菲的费用,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营业税为主的财政预算收入,这些收入全部归地方支配。因此,各地政府就有了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做大GDP,彰显政绩的源头活水。因为,发展可持续性的创新型经济要有真本事,要劳神费脑,要工于谋划勤于操作,这对于很多官员很伤脑筋,还是卖地简便易行,显政绩来钱快,饭桌上就能办成。

  正是认识到土地的资本和资产功能,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走上了以“经营土地”来“经营城市”、“经营发展”的道路。一线城市,带动了二三线城市的土地出让,推高房地产价格,而进一步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大幅度的卖出。毋庸置疑,在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形势下,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打压政策,但由于土地财政的积极力量,致使调控效果不明显,房价一直是困扰政府和民众的现实问题。从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指出,我国房价收入比超出合理承受范围,85%家庭无能力购房。也就是说,买得起房一直是普通民众的迫切愿望,有的还说:“电视剧《蜗居》中的海萍可能就是以后我们的下场,做一辈子的房奴。我做梦都想房价跌到我能买得起的程度。”

  从可收集到的数据来看,仅北京市2010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全年财政收入(2353.9亿元)的近70%,而上海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则占财政收入(2873.6亿元)的53%。当然,看起来,这些城市的GDP似乎高了起来,但是这么多钱花到哪里去了,民众从中都得到了哪些好处?我们唯一看到的只是民众眼巴巴地看着房价的飙升、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有专家认为,这种主要依靠“土地财政”建立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将数十年后的公共财政收入提前收了,一旦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结束,可供开发的土地日益减少,未来的公共财政状况将会面临严峻考验,民生改善将面临更大挑战。

  温家宝总理说:“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况的是基层。群众的意见使我们知道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知道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所在。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应该为人民谋利益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群众的笑脸,洋溢着对政府工作的褒奖;群众的指责,则是对有些失职的不满……老百姓通过自己的表情,检验着政府的工作,给政府“打分”;老百姓通过自己的表情,告诉政府哪些工作需要加强,哪些制度需要完善,哪些事项需要改进……

  郑板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面对着高房价、高物价等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全国人民能够乐起来吗?各级政府你的职责尽到了吗?胡锦涛书记说过,“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只要领导干部都能牢记党的宗旨,事事处处把人民放在心上,就能得到群众真心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万古长青。

  “土地财政”造就了“征地—卖地—收税收费—抵押—再征地”的模式,其中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城市发展而言,相比起土地出让所产生的利润,安居乐业的百姓和欣欣向荣的企业更为重要。房价问题、“土地财政”等问题,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诟病最大的问题,如果政府真正关心民生问题,重视民生问题,“以民为本”就不能只是一句宣传口号而已!腰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就是要政府下决心,大力遏制土地财政,把房价降下来,把民众收入提起来,真正让群众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