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科学的诞生——观察天象以明天道


          中华科学的诞生——观察天象以明天道
    燧人氏不仅教会人类用火自卫、照明、取暖、熟食,还在昆仑山观察星象祭天。燧人氏立挺木牙交,为地之中;上指北极星,为天之中。发现了“天道”,并用黑色木炭和白色灰烬画出了河图洛书。先秦著作《尸子》载:“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观星辰”即《河图》内容,“下察五木”就是《洛书》记录的五行内容。《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泰古即太古,就是远古。二皇指燧人氏伏羲氏。燧人氏观天象初立木圭,伏羲氏改为石圭。二者后来演变为今天的华表和日晷。《三国志.魏书》载:“易博士淳于俊曰: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清代吕抚撰写的《二十四史通俗衍义》讲:“时民不知有火。未知熟食。燧人氏仰观列宿。俯察五行。知空中有火。鑚木则明。一日游於南垂有木焉。鸟喙其枝。见燐燐火出。燧人氏感之。於是鑚木取火教民烹餁。放於石上。灸而食之。以免腥臊生食,民大利之。”“仰观列宿”、“俯察五行”分别指燧人氏发现并记录于《河图》和《洛书》的内容。
    《河图洛书》记录了星象天文,成为文字造设前最先进科学的记录符号体系。它记录的天道,就是自然规律和天体运行规律,这是人类科学的先河。
    根据天文星象,燧人氏创造“十天干”计算历法。当时尚未有真正与语言严谨一一对应的文字,十天干是陶文符号。“十天干”使用的完全是上古符号文字,称呼对应为:甲:焉逢,乙:端蒙,丙:游兆,丁:强梧,戊:徒维,己:祝犁,庚:商横,辛:昭阳,壬:横艾,癸:尚章。《广雅。释天》云“甲乙为干。干者,日之神”。日之神就是太阳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说,十天干是一种太阳历法。历代学者均认为,天干地支分别源于河图和洛书,是由天象观察产生的。
    仰韶文化脸型纹显示当时已知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就是后来的洛书四象。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和用贝壳粘帖成的龙、虎图,都说明了燧人氏时期的天文学成就已经达到记录二十八宿等,而正是以二十八宿分别可以排列出河图和洛书。同时代的国外资料也证实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记录星象。如《光明日报》1980年8月28日第3版报道,东西伯利南部的一个古村落遗址发掘出一幅35000年前星图,刻在一个石制龟壳上,记录的是北半球星座的情况:“一些大的星星在这幅星图上以小而深的圆坑标示。最大的圆坑标示的是北极星,其周围的一些圆坑很象是仙后星座。在星图上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大熊星座。但是,这个星座的勺形同现在有明显的不同。组成勺柄的几颗星比现在低垂,航海者熟知的大熊星座内的玉衡星位置同现在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燧人氏不是简单的记录自然星象,河图表现的是二十八宿的自然方位,洛书记录得却是由遥远的二十八宿规定的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正因如此,后世伏羲才可能根据河图洛书造设八卦即《易象》体系。
    燧人氏虽然没有做八卦,但八卦不是偶然造设的,八卦经过造爻、散卦两个阶段,最后才在《河图洛书》的规则启示下由伏羲造设出来。而造爻、制散卦和做《河图洛书》三件事都是在燧人氏时代发生的,所以我们把燧人氏作为易体系的开辟者。
    另外,燧皇燧人氏对火的掌控比西方的普罗米修斯也早不止上万年。不仅如此,燧皇还是星象的最早记录者——他用黑色木炭和白色灰烬画出了河图洛书。
    燧人氏有火的掌控和记录天文两大成就,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华科学和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基础。在燧人氏河图洛书的基础上,伏羲推演出八卦体系暨最早的文字。“天火《易象》衍河洛”,不仅是说人类文明之火最初源于天上的闪电,也是说《易象》是根据《河图洛书》完成的,而且是说《易》体系是根据自然规律形成的科学体系。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有两项:一是火的掌控使用。以火照明、取暖和熟食和自卫于野兽,代表光明;二是文字的造设使用。使用文字使人类有了不同于野兽的强大精神世界——文化;火和文字合起来就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