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影响我一生的人(组图)


在著名书法家冯秉祥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

             马平川

    1月20日晚上八点多,我将冯秉祥先生逝世的消息告知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先生,从台湾访问归来刚刚回京的刘先生,通过手机短信给我发来致冯老的唁电。全文如下:惊悉冯秉祥先生仙逝!请转致冯先生亲属和学生最诚挚的慰问!冯先生数十年在我国基层文化艺术领域辛勤耕耘,为发展宝鸡地区的书画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令大家十分钦佩!冯先生千古!刘正成拜挽。

    冯秉祥先生的遽然辞世,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让我们陪感孤独和忧伤。作为老一辈书法家的代表人物,冯先生在陕西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思其人品,观其书艺,可以看出,冯先生的书法从颜鲁公入门,后追溯汉魏,从《石门颂》学其变化,从《石鼓文》学其气韵,其书法厚重中不失轻灵,钟鼎坐堂,清正大气。超今迈古里谨存法度,宏阔恭敬中透着力量。他深得颜氏风格的精髓、血脉,继承了那种开阔、沉实的正大气象,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独出机杼,自树一帜。一九八八年,冯先生在九成宫柸全国书法大赛中荣获特等奖,这在当时影响很大,声名远播。

    进入二十一世纪十年以来,书法这门古老的民族艺术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中,书法文化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精神资源和艺术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当我们蓦然回首的时候,总是会想起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的那句名言:“世界不再令人着迷”。

    书法如何走出低迷,重新显示出自身顽强的生命元气;书法艺术如何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开拓新的境界。我们会从冯秉祥先生和他的书法艺术中找到答案。

    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周原文化博大精深和秦文化强悍雄劲,滋润了冯先生的书法艺术,也孕育了他的文化人格——安贫乐道,甘于淡泊,本色善良,宽厚仁爱。在他身上传递出了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理想和书法精神。

    追忆冯秉祥先生的大家风范,传承和弘扬冯老的书法文化精神。冯先生远去了。但他的精神和作品永远活在我们和许多书法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1

 

      刘正成,一九四六年生,四川成都人,原为文学编辑,曾任大型文丛刊《人世间》副主编,一九八五年调中国书法家协会,长期任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现任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刘正成曾长期担任全国展、中青展评委、评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曾荣获韩国美术家协会和韩国美术文化院颁发的“世界书法功劳牌”。获中国书协的“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荣获“2005全北国际书艺双年展”大奖。

    刘正成著有短篇历史小说集《地狱变相图》、《刘正成书法文集》(已出版三卷)、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下)(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已出版六十卷),主编《中国书法》一百余期。出版《刘正成书法集》、《蜀道心情-刘正成、刘正兴书画选》、《刘正成草书归去来辞》、《当代书法精品集-刘正成》卷、《书法艺术概论》、文化随笔《英伦行色》等。

 

 

[相关链接]2

                                           来源:《宝鸡日报》2011年1月24日

德艺双馨  风范永存

                     ——社会各界深切缅怀著名书法家冯秉祥先生

                                                吕向阳  宋天泉

    白马素车挥别泪,青天碧海系离愁。我市著名书法大家冯秉祥先生因病逝世的消息传开后,社会各界纷纷以不同方式深切缅怀一代书法大家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风范。

    冯秉祥先生,字慕石, 1941年生于岐山 ,2011年 1月 16日因病逝世,享年 70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师从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石鲁和著名书法家段绍嘉,进修于北京大学,其作品三次赴日参加《中国著名艺术家绘画书道展》,并多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作品展, 1988年在“九成宫杯”全国书法大赛中荣获特别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会员,曾担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宝鸡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岐阳印社顾问等,长期担任蔡家坡文化馆馆长。全国许多旅游胜地都有他的书法石刻和牌匾。沈鹏、欧阳中石、薛养贤等书法大家曾评价他在当代书坛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书法家,为中国书法楷书开宗立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冯先生博览群书、治学严谨,不但在书坛独具一格别开生面,同时在周秦文化、考古、篆刻、对联、诗词、秦腔和碑文等方面多有成就,其书法作品曾受到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的赞赏。冯先生扎根基层振兴乡村文化,立足宝鸡振兴公益事业,其所作中堂、对联、碑记等书法作品遍及西府学校、庙宇、道观,为灾区、革命老区、社会福利院等捐献了大量作品,同时,冯先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先后培养出了上千名优秀书法人才,堪称一代宗师。

    冯先生逝世后,社会各界纷纷以不同方式深切缅怀。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访台归来,连夜发来唁电,称“冯先生数十年在我国基层文化艺术领域辛勤耕耘,为发展宝鸡地区的书画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考古学会副会长罗西章在吊唁簿上留言:执著的书艺、高尚的道德修养、大度的宽容胸怀、淳厚的长者风范。中国书协理事、陕西书协副主席薛养贤在挽幛上写道:巨笔横扫一代,而今犹剩兰亭墨;艺德垂范千秋,此后再无右军风。中国书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吴振锋称冯先生“鼎德为人,勤奋作书,功在千秋,利及后昆”。

    著名文学评论家、冰心散文奖得主马平川认为:周原文化博大精深和秦文化强悍雄劲,滋润了冯先生的书法艺术,也孕育了他的文化人格——安贫乐道,甘于淡泊,在他身上传递出了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理想和书法精神。著名记忆奇人、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宏斌为冯先生赋诗一首:“书法独尊艺术传,腕底龙蛇腾云烟。临池飘香汗聚海,挥毫迭秀笔堆山。义结常订金兰约,仁施广布翰墨缘。莫非上界兰亭会,邀君驾鹤耕砚田。”

    冯先生学养深厚,广结文缘,为《延河》、《青少年书法》等杂志提供了许多佳作和创作体会;冯先生深耕墨海,殚精竭虑,长期在高等学府和军营厂矿传播书法艺术;冯先生不图名利,造福乡梓,为培养书法新秀、西府书法走向世界忘我奔走。

    冯先生的书法留在炎帝陵、黄帝陵,留在周公庙、法门寺,留在临潼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博物馆,留在全国许多名胜古迹和当代重要的人文活动场所,他独创的书体与他崇高的品质,不但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也将永远激励着书法爱好者砥砺前行。

 

[相关链接]3

 

                       冯秉祥先生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