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偏激生和健美猪“同病相怜”


如果说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们是一群猪,那肯定会招致无穷的口水和板砖。如果说北京大学的管理部门想把北大的学生变成一帮没有思想,没有锋芒,一点也不偏激,非常容易管教的猪,可能就会有很多人同意我的看法。


  

说的是最近的两个热点新闻,河南的猪被喂了瘦肉精,长的十分健美;北京大学要对很多思想偏激的学生进行“会商”。健美猪和偏激生看来看去,两者颇有同病相怜之感。


  

猪没有自己的思想,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吃的胖胖的然后贡献给吃它的人们。北大的管理者们竟然也认为学生不应该有“质疑食堂饭菜涨价两毛”的思想,那些管理者们觉得,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得一身的技术然后随便找个工作安全的生活工作,了此一生。


  

瘦肉精的出现很容易让人理解,因为吃了瘦肉精,一头猪就可以多卖不少钱,在利益的驱使下,自然有人想尝试。这件事情让人愤怒乃至恐慌。人们并不害怕出现偶尔铤而走险的养猪人,但是出现完整的一条健美猪的产销线就让人不由得对双汇这种厂商和当地的监督执法部门心生怒火。厂商可以为了利润就突破“不作恶”的底线吗?监督执法部门就可以混混沌沌甚至充当保护伞地置公共利益于不顾吗?当然不可以。


  

反观北大,会商偏激学生的举措出台就复杂得多。按照北大相关管理部门的说法,他们的出发点没有太多主观的恶意,因为他们是针对十类学生进行会商,其中包括着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等十类重点学生。经济贫困的学生需要得到关心和鼓励,就业困难的学生需要得到指导和帮助,这些我们都不会去质疑,所有人质疑的是“思想偏激”的学生你要怎么去会商?自由的思想才是最可贵的,独立的思考能力才是最可贵的,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思想。这些在文明社会中越来越形成共识的原则难道北大管理者真的不懂?如果说北大管理者没有意识到“管理思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那么,我们会对北大非常失望,如果说北大管理者知道“管理思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是他们还要去做,我们不禁要反问一声:你们究竟想干什么?历史上的北大靠什么成为民族的希望?兼收并蓄,允许偏激,允许怪才就是北大的魂。蔡元培时期敢于把骂他的陈独秀招进来,敢于让辜鸿铭这样的怪异的逆时代分子自由授课,如果按照当今北大的不要偏激的标准,那北大的精神安在?


  

河南出产的健美猪们所吃的“瘦肉精”是为了让猪长的膘肥体壮,拥有卖相良好的红彤彤的猪肉,北大现在也希望北大的学生身体健壮,卖相良好,至于猪的健康与否,很多无良商家包括主管部门不会去关注,同样,北大学生是否拥有最可贵的“自由之意志,批判之精神”也不是北大校方关注的最重要品质。根据新闻事实,我们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猪肉生产商家和主管部门其实知道瘦肉精的存在,但是仍然不禁止甚至偷偷鼓励,北大校方其实知道自由意志和批判精神是很可贵的,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仍然要阉割所谓的“偏激”。瘦肉精的事情按说国家有监管部门,可是监管部门的底层公务员们想的是怎么将手里一点可怜的权力也兑换点小钱,监管部门的官员们想的是如何巴结上面的人好加官进爵,这种体制无法让人产生信心。北大的事情暴露出一个隐藏在很多高校管理者心中的观念:宁要安全平庸的学生,不要“偏激”的学生;宁要听话好管理的学生,不要有批判精神的学生;宁要循规蹈矩的学生,不要有创造力但是“麻烦”的学生。这也是因为行政化的体制决定的,因为北大的管理者们需要对上面负责,要稳定,他们不需要对北大学生的未来负责,也不需要对北大的未来负责,更不需要对中国的未来负责……


  

见微知著,这两则新闻很让人愤怒加绝望。不需要专家,所有普通人都能够想象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怎样危机重重的环境:黄瓜为了顶花带刺要抹避孕药,为了提高牛奶的蛋白含量会有三聚氰胺乃至皮革奶,猪肉为了好看肉多又来了瘦肉精,还有地沟油、激素鸡、苏丹红鸭蛋……让人不寒而栗。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满目疮痍的物质世界里。北京大学的事情没有瘦肉精那么扎眼,但是它就像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更让人对水下的冰寒心冷。高校本就应该是思想的沃土,北大更应是高校中最自由,最包容的思想沃土,但是连北大都不允许偏激,不鼓励批判,那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向何处寻找?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寒冷禁锢的精神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