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考察组到我市是考察还是公款吃喝旅游》的帖子引发网络热议。帖子详列了一个“考察组”在广西崇左市4天的行程安排,其中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是开座谈会,其余则是到崇左市主要旅游景点参观。崇左市委办公室负责人就此回应称,确实做过这样一份方案,但并未实施。主要是考虑考察组远道而来不容易,想让他们多看一些崇左的特色,多了解了解边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今日早报》3月27日)
有网友调侃道,考察组此番主要是游山玩水,顺便开会。若单就行程安排看,这一“考察”确实令人生疑。20多人的一个考察组,怎么可能只开两小时的座谈会就能完成既定议程?既然两个小时就能搞定,又何必“远道而来”,把会场放到极边极远的广西崇左?可见,毋宁说是公务考察,还不如直接唤作公款旅游来得合适。而动辄滥用行政力量,周密部署,细致安排,将平常的旅游参观搞成公务考察,也是时下很多地方公务接待的一种常态。
那么,原本严肃的公务考察为何总是变成了吃喝玩乐的公款旅游?
这里边,财政预算约束不够、行政费用支出缺乏监督,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时下,各级政府财政在“三公”经费预算上缺乏必要的约束,而政府既是预算编制者也是执行者的身份,也决定了硬约束的意愿并不是十分强烈,基本上就是政府怎么花怎么算。此外,公务接待等“三公”经费支出的信息不透明,也使得公众很难清楚了解到政府在这上面的具体花费,当然也就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督。
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6月份,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将向全社会公开,届时可以接受公众监督。而随着中央部门明确了公开“三公”时间表,各级地方政府的“三公”公开,也值得期待。一向属于“糊涂账”的“三公”消费,或将不再讳莫如深,一直混沌模糊下去了。“三公”经费向社会公开,也必将有力推动政府部门继续严格控制和压缩行政经费,削减不必要的公务消费。毕竟,任何一个责任政府以及有责任感的公民,都不会长久容忍“三公”经费的无度膨胀。
然而,公务接待等“三公”费用的膨胀,仅仅靠公开预算内行政经费还远远不够。公开“三公”,只是政府严控行政经费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比如,财政预算的细化,能不能将支出的每一分钱列得清清楚楚而不是一个大概的框架?也就是说,公开“三公”不仅需要程序上的监督,更需要实质上的监督,人大也好,社会公众也罢,不仅需要政府公开“三公”的总体支出,更需要政府公开这些财政预算资金都是怎么花出去的。
很多论者称道香港的公务支出透明,根源就在于香港政府及各部门的财政预算完全毫无保留地向公众展示,并接受公众查询和质询。其一个部门在网上公开的财政预算情况、支出情况竟然能多达数百页,细化到了“一张公务用纸”、“一张桌椅的维修”。试想,在这样的“细化”、“具体”公开之下,怎么可能发生4天考察只安排两个小时开会的公款旅游情形?
还有,公开“三公”支出,还应该注意政府的预算外公务支出。如果不堵住现行公务消费体制存在并不断滋生的诸多漏洞,即便是公开了政府的“三公”经费,也很难真正遏止公务接待费用等行政经费的攀升。时下,一些地方相当多的公务接待并不在预算之内,而是在预算外循环。费用来源要么是政府收上来的小金库,要么就是直接摊派到企业单位头上,这样一来,看上去公务接待费用确有下降,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变换了方式而已,其滥用公帑国币的性质,并无实质变化。
要之,公务接待等“三公”经费的治理,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开“三公”经费本身上。如果政府财政“三公”公开不辅以细化、量化的细目规定,如果政府财政依然存在预算外循环的可能,则广西崇左市“基本上以旅游为主”的公务考察,还会层出不穷。政府部门动用公款“自我福利化”的冲动,也将很难真正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