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新聞》野嶋剛:冷靜不誇大是媒體的基本道德
作者:蕭富元、孫曉萍採訪,蕭富元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 468期 2011/03
四十二歲的野嶋剛,在日本發行量第二大的《朝日新聞》跑新聞已經二十年,曾經擔任報社駐台、駐星特派,以及阿富汗戰地記者。
東北大地震發生後三天,他到中國出差,那天,福島核電廠爆炸的消息才剛傳出來,他在電車上,看到東京人不安的臉孔。
三天後他回到東京,觀察電車上的旅客,又恢復平日的模樣,玩手機的玩手機,打電動的打電動。他在接受《天下》採訪團隊採訪時透露,扎實的訓練,是日本媒體震災表現沉穩的重要原因。
一九九二年我從上智大學新聞系畢業,期望一開始就到《朝日新聞》跑國際外交新聞。沒想到前三年被派到偏僻的佐賀縣,因為表現不錯,之後再調到福岡三年,然後又調回東京總社社會部三年。我是當了九年記者,才如願採訪國際新聞。
這是日本培訓記者的過程,讓你先從鄉下新聞開始做起,慢慢再處理複雜的新聞。
記者不能哽咽、流淚、激動
一開始寫稿,天天被上司罵、改稿,說不能太煽情、激動,否則就別當記者了。記者的責任是傳達事實和資訊,而不是表達自己的感情。慢慢的,我們已經習慣要客觀、冷靜的報導新聞。對日本媒體來說,冷靜、客觀、不誇大,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記者尤其不能在播報新聞時哽咽、流淚、激動,我在阿富汗戰地親眼看過很多屍體,也會難過的哭。但是,我可以對自己表達這種感情,卻不能在報導中流露。
《朝日新聞》總共有三千多個記者,地震一發生,報社就召集社會部、政治部、經濟部的編輯主管開會,成立對策本部,大家互相分享情報,並且組成一百多人的採訪團隊,深入災區採訪。後方還有兩百多個各路線的記者,提供各自專業的分析稿。
因為紙張供應不足,原本報紙每天一份四十張,地震過後,縮減為每天二十張。記者跑回來的新聞,除了報紙,還透過許多管道發表,例如推特、臉書和微博,我們每三分鐘就會發一則新聞。
我二十六歲時跑阪神大地震新聞,每天採訪十八個小時,卻因為版面有限,只能登一百多字。現在多元化的刊登管道,讓記者有更多方式,提供資訊給讀者。這是日本媒體從來沒用過的方式,相信未來會成為重大事件的標準處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