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突袭利比亚到丰田召回


 

从美国突袭利比亚到丰田召回

                               

 

如果从这两天的法英美突袭利比亚说道不久前丰田在美国的召回,估计有些人会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有关系么?还真有。而且,关系还不小。这两件事背后,其实凸显了同一个词:强权。

暂且不问卡扎菲在利比亚的统治是否有违民主,就单从法英美对其的袭击来看,他们的做法是否有违联合国的规定,他们的行为是否又会给民众带来更大的灾难?我想答案不言自明。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当初美国攻打伊拉克时的情景,在绕开联合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多年之后的今天,人们连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影子都没看见。

当“强权”成为习惯之后,经济领域的政策行为似乎也开始“霸道”起来。自1年之前美国强迫丰田召回其“缺陷”产品之后,经过10个月的调查,在今年2月份,美国交通部正式公布了针对丰田的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与“不自主突然加速”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的调查结果,经过专家的详细调查,没有发现丰田汽车的电子系统存在瑕疵。

此外,车辆的突然加速绝大部分是由司机的操作不当导致的。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的调查显示,在出现突然加速现象的58辆丰田汽车中,35辆车的司机在撞车前没有踩刹车、9辆车的司机在最后一刻才踩刹车。

这么看来,丰田确实是有点儿“冤”。被强迫大量召回美国售出的产品之后,丰田的信誉以及销量都遭受了严重打击。而美国当时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要求丰田召回其产品,是完全出于保护消费者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护其本土品牌不受外来品牌冲击?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在一个游戏中,虽然游戏的赢家似乎更为风光,但自古,真正的强者往往不是游戏的赢家,而是游戏规则的制造者。对于能够制造全世界政治游戏规则的美国而言,制造其本土的经济游戏规则,则如探囊取物一般。

对于中国,也许我们现在尚不能强大到制造游戏规则,那么至少我们要成为游戏里的“赢家”。通过丰田召回事件,我们依旧有可以学习的地方。首先,自然还是那老生常谈——做大做强汽车的自主品牌,加强实力,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吉利收购了沃尔沃,对于我国的自主品牌而言,如同一剂强心针。我们的汽车市场,需要更多的“吉利”。

再有,如果遇到“强权打压”,我们的品牌应该怎么办?我想,“据理力争”是我们的权利。正如奥康鞋业在与美国的“反倾销”官司中获胜一样,只要我们有理有据,我们一定能保护自己的权利。

丰田这回被冤枉,虽然最终还是恢复了名誉,但是这影响多久能被消除,谁也不知道。产品有问题,需要召回,并赔偿消费者,这毋庸置疑;但是,如果没问题,却被强迫召回,这损失,有人来赔么?就像在空袭中失去家园的利比亚人,他们的幸福,谁来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