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盐抢购的媒体反思


      作为一个媒体业者,每天关注新闻热搜词是日常的功课,从百度风云榜看,2011年3月17日的主题是“抢盐”。继SARS病毒爆发的“板蓝根”抢购以来,此次的日本海啸引发盐抢购是缺乏理性分析下的最高一轮抢购热。

 
    佛山顺德“顺X隆”的超市门前张贴出一张“精盐已经售完”的告示,一位开着雷克萨斯LX300的中年妇女看到告示感到十分失望,据了解,她开着小车已经跑了不下十家超市了,还是没有买到盐。记者驻足超市门前十分钟,看至十下20位这样的中年妇女那份买不到盐的失落表情。

 
    引至抢购的原因众说纷纭,主要支撑的有两个观点,第一是海盐缺乏,第二是盐品有防辐射功能。无论是加碘还是辐射,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国人对健康常识和产品常识的匮乏。这当中也有中国教科书落伍的原因,其中小学教育典型的提问就是,“小朋友盐从哪里来的啊?问曰:海里”。其实中国大多数的盐均来源于内陆生产。
   
   恰巧2011年3月刊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正是以“盐”为主题,从中不难看出,中国内陆是一个盐生产的重要产地,其中数段是大意是如此的:中国有个叫察尔汗盐湖,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是中国最大的盐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内陆盐湖之一,察尔汗盐湖中除富含钾盐外,还有氯化钠储量426.2亿吨,可供全世界人食用2000年;除了青海,蜀南的自贡盐井更被誉为巴拿马运河。
 
   同时,防辐射一说也是子虚乌有,据中国气象专家指出,其实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包括宇宙射线、地球放射性核素产生的辐射等。人类所受到的集体辐射剂量主要来自天然本底辐射和医疗,而相隔遥远的日本辐射对中国根本不造成影响。腾讯弹窗新闻反应迅速,援引浙江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17日明确发言:碘盐中的碘含量相对较低,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同时,碘片对阻断除放射性碘之外的其他放射性物质也没有作用。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过量吃碘盐或碘片,对身体有害无益。
 
    然而这当中可以看出中国人一哄而上的购物认知策略。中国人似乎更习惯于以从众的形式产生购买冲动。抢购盐的消息最早是从浙江传出的,有网友“戏称”中国将受日本地震引发核电厂爆发的辐射影响。从辐射到防辐射之间,商人看出了端倪。显然,快速消费品会为快速达到防辐射效果作出最直接的贡献,而盐这样的日常消费品便成为被哄抬首当其充的选择。
 
    商家以防辐射为由,借助一些“不明真相”的媒体宣扬购买盐的重要性,消息传开,珍惜生命、居安思危的国人便纷纷抢购食用盐,从一人抢购到二人抢购、再到多人抢购,最终抢购背后的原因也不用知晓,网友的戏称却成为了众口烁金的事实。
 
    除了盐,笔者认为,按此般逻辑推断,还有很多商品是大有可为的,例如我们可以从媒体上炒作“盐价格爆涨抢购一空 加碘酱油同功效不涨价”。或许这样,快速消费品的酱油可达到番倍的销量。又如,我们可以利用时下热门网络购物方式“团购、秒杀”加碘盐,这当中或许会迷惑部份消费者进行抢购,不法之徒亦能乘虚而入。抢盐余热未褪,《哈佛商业研究》发表了这样的一段话:美国核辐射工业研究会专家 克托DR.迪尔博士3月16日称:烟草燃烧产生的“草本香酚”可在人体附近形成隔护层,核辐射的几率减少。效果是碘盐无法抗衡的,而广东双喜“草本香酚”所含的量最多。这样的描述确实再度引发人的深思,我在这不评价信息的直实与否,显然,言论的真伪在媒体上使人难识别!
       
    显然,媒体对于此类事件应该负起相应的责任,虽然从3月17日早上9点的百度新闻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媒体也对市民抢购盐的错误相法予以纠正,但正认为一些未经专家或相关部门证实的错误言论从媒体散播,才导致今日的兵慌马乱。同时,这也暴露了一些媒体妄顾道德和法律,唯利是图的短板。无论这样的抢购风潮是商家炒作,还是媒体讹传,这背后都折射着一部份国人的生活常识的严重落后。从教育部门而言,教科书是每年更新,却只停留在排版样式的改变,而没有从根本上去进行科普教育。国人知识的更新似乎总是在一轮愚昧风潮后汲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