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第一”还是做“唯一”


一.一个实例的分析

19931116,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并最终将新东方学校发展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New Oriental Education & Technology Group )200697,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1],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截止2008年底,新东方已在全国39个城市设立了41所学校、400多个学习中心和6家子公司,累计培训学员近700万人次。目前,新东方占有全国60%以上的出国英语培训市场。

对于教育界的同仁而言,上述新东方的创业历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励志故事。俞敏洪先生被社会誉为留学教父2009年俞敏洪被评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其办学事迹被中外众多报刊及杂志报导,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诠释“新东方神话”,破译俞敏洪的成功之道。

与公立高等学校相比,19931116成立时只有几十个学生的新东方看起来没有任何发展的比较优势:几乎所有的公立高等学校都有外语专业,所有的外语专业都有法定的招生权、学位授予权与国家的资源投入。然而,新东方仅仅用了短短的17年时间,却发展成为教育领域成绩显赫的教育机构,而这17年要比建校历史最短的公立高等学校发展历程短得多。

在笔者看来,新东方的成功之道在于差异化的发展定位。新东方没有在纵向上与公立高等学校进行力争“第一”的竞争,而是作了勇作“唯一”的横向竞争。这种横向竞争要么被公立高校所“忽略”、要么就是公立高校所“不齿的”、甚至是公立高校所“禁止的”。

让我们来看看新东方都做了些什么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已发展为一家以外语培训和基础教育为核心,拥有短期语言培训系统、基础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教育研发系统、出国咨询系统、文化产业系统、科技产业系统等多个发展平台,集教育培训、教育研发、图书杂志音响出版、出国留学服务、职业教育、新东方在线教育、教育软件研发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育科技集团。

显然,新东方所从事的业务不是公立高等学校所擅长的“传统专业”(计划招生、文凭导向),新东方是在看似充满竞争、自身没有任何优势的条件下,通过率先兴办“特色专业”(自主招生、能力导向)成为“特色”教育市场的“垄断者”。正是这种不与功力高等学校争“第一”,通过差异化作“唯一”的发展战略,成就了“新东方神话”。

二.千校一面、争先恐后与纵向竞争

高等学校普遍存在无视办学规模、办学历史、办学资源等实际情况,在发展定位上纷纷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在专业设置上“无所不包”,申办各类专业;在学科建设上,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在资源配置上平均分配、“撒芝麻盐”。长此以往,我国高等学校在发展定位、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盲目求大、求全、求高的发展倾向,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个性被削弱、遗忘,甚至是遗弃。在很大程度上,高等学校不遗余力、乐此不疲作的事情大体可以作这样的概括:升本科、办综合、申“硕”、“博”;兼并买地扩规模、扎堆兴办热门专业……造成高等学校的千校一面现象。

既然“千校”是“一面”的,也就有了相互比较的“统一标准”,各校之间的竞争也就“异常激烈”,争先恐后、做大作强、力争“第一”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了高等学校的不二选择;各种“权威”机构不时公布的大学排名、大学统一招生的分数差异化分批次录取规则、高等学校主管部门的统一评估监管制度,又在客观上强化了高等学校的趋同行为、纵向竞争以及“千校一面”现象。

三.比较优势、需求导向与横向竞争

从人才供给的角度看,作为人才培养的实体,每个高等学校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即使没有绝对优势,也有比较优势。比如,我们可以说北京大学是国内最好的高等学校(绝对优势),但是我们决不能说北京大学的每个专业都是国内最好的(比较优势),只要其他高等学校扬长避短,绝对可以在某个专业、某些专业的发展上超越北京大学。从人才需求的角度看,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客观上要求多元化的人才供给与之相适应,同时也为高等学校的差异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千校一面因为资源的重复配置带来资源的浪费与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也最终导致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困境。试问将学生按照统一规则的标准化模式进行培养又怎么能满足社会各界个性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呢?!高等学校成了批发毕业证的“印刷厂”,社会成了“仓库”,大学毕业生成了“库存”。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路了。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不求“大而全”的“第一”,才能集中优势资源、有限资源做到“强而专”的“唯一”。如果新东方在高等教育领域与高等学校进行纵向竞争,新东方一定会“名落孙山”。事实上,如果选择进行纵向竞争,新东方根本就没有竞争资格:它没有资格从事学历教育;学科门类也不齐全;没有“硕士点”、“博士点”……而创业初期的新东方,甚至是今天的新东方,要想取得学历教育的资质、纳入国家统一招生、统一管理的轨道,也是“很难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通过追求“唯一”的差异化发展定位,满足个性化的人才需求,新东方避“实”就“虚”,有效地填补了市场空白,成为横向竞争的成功者。事实上,我们甚至无法将新东方与高等学校作比较,就好像我们无法将电视机与电冰箱作比较一样。但是,新东方与高等学校都属于教育机构,正如电视机与电冰箱都属于家用电器。放弃纵向竞争“千校一面”的“你追我赶”,在“唯我独尊”的横向竞争上“独领风骚”,才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2]



[1]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以下简称新东方。

[2] 不过,目前高等学校是无法放弃纵向竞争的,也就是说,“千校一面”虽然是不益的,却是每个高等学校理性选择的结果。笔者将另发博文论证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