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就是党内三权分立


 亚洲周刊2011年第11 民生求稳盼政改

 

政改就是党内三权分立 .江迅

曹思源认为中国政改就是共产党改革,落实党代会职能和党内三权分立。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说透了就是共产党的改革。这是北京思源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曹思源,在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期间接受访问时说的。今年六十五岁的曹思源,在全国两会期间受到警方前所未有的严密监控,但他依然在思考如何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他说,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政协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表示,「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改一旦停滞,是违背人民意志的。令人关注的中共十八大召开还有一年多时间,中共的人事布局正紧锣密鼓进行,曹思源认为,党的改革是中国政改的关键,十八大应迈出改革步伐。

 

半个多月前的二月十六日,在北京《炎黄春秋》新春联谊会上,曹思源发言说:「现在的中国,有些朋友对共产党没有信心。老实说,我对共产党还是有信心。为什么有信心?党的力量就在于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最新统计是八千万人。党的力量在于党员,党员力量的表现在党代会,要让共产党的力量表现出来,就必须落实党代会的职能,必须落实党内三权分立。我们左改右改就是要改革共产党,各行各业都要改革,共产党当然也要改革。」话刚落音,在场的原中顾委委员李锐带头下,全场近百名经历风风雨雨的老党员随即鼓掌。

 

中共党内要三权分立?党外三权尚未分立,这不是会被指责为「破坏党的统一、党的集中」吗?对此疑虑,曹思源说,这是党的常识。中共党有三权:决策权、执行权、监察权,即纪律检查权。现行党章规定,这三权本来就是分立的,党的各级代表大会行使决定权,或曰决策权;党的各级委员会行使执行权;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使纪律检查权。党内三权,各有归属,现在却将这三权混在一起。

 

曹思源认为,任何权力都需要制约,不受制约的权力很危险。党内领导体制必须分权制衡,所谓权力制约,主要是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互制约,而制约的前提,是这三种权力要适当分开,否则,就谈不上相互制约。他说,按党的章程看,党的决策权归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实际情况是,各级党代表大会五年才开一次,开了几天会,发言、投票、鼓掌、欢呼之后,代表各自回家,基本不再起作用,党代表大会也不存在了。这样就难以有效执掌决策权。一些应当由党代表大会作决策的事却由党委会作决策。党的决策权落到了各级党委手中。党委本应是各级党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但由于党代表大会和党代表均形同虚设,所以几十年来,党委,尤其是党委一把手,实际上是自己决策,自己执行,大权独揽,无人制约。这就难免要犯大错误,犯了大错还难以及时纠正。

 

曹思源续说,纪律检查权本来也是与同级党委的执行权分立的。党章规定,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委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这两个机构理应平行、互不统属。这是起码的形式逻辑。但党章随后有一个重大失误,它规定纪检委受同级党委领导,使其难以对近距离的同级党委实行纪律检查,大大降低了纪检工作的效率。这是惩治贪官污吏工作长期满足不了党员和民众要求的制度原因之一。

 

他认为,目前党的领导体制中的主要弊病是:作为执行机构的党委及其主要领导人的权力过于集中,在组织制度上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党的决策机构虚置,难以保证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和决策内容的科学性,并使决策失去了最重要的纠错机制;党的纪律检查机构规格不到位,纪检权被置于党务执行机构之下,实际上成了党委权力的一部分,很难独立发挥应有的作用。

 

曹思源说,执行权往往权力最大,滥用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也最大。因此,改革的重点目标应是监督和制约党务工作的执行权。在改革方案中,由于党的决策机构由虚变实,党的纪检机构升格独立,便有利于上述改革重点的实现。三种权力既然要分立和互相制衡,那么,三个机构的成员就不得互相兼职。党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如果有人被选入党的执行机构、纪检机构任职,在其任职期间,则应辞去代表职务,以免角色冲突。

 

他认为,党的纪检机构有权对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展开纪律检查,但无权干预其日常工作。党代会代表按一定程序对执行机构和纪检机构的主要领导干部有选举权和罢免权,但也无权插手其具体业务活动,同时他们还受全体党员投票者的制约。这样的分权制衡恰恰有利于增强党的生命力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曹思源小档案

 

 

1946年生于江西景德镇。北京思源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总裁。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在中央党校、国务院研究中心、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体改委工作。1988年下海创建民间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