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通胀预期,信心源自哪里?


  “通货膨胀就像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对于物价,我们不敢掉以轻心。”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表示,今年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各项工作中,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了第一位。

  自去年10月以来,我国的CPI涨幅就一直维持在超过4%的高位。人们的感受比数字更加真切——城市居民餐桌上的蔬菜价格涨了,农民春耕备耕的农资价格涨了,各大城市的房价更是高歌猛进。

  “目前我国的通胀压力明显,食品等物价快速上涨,老百姓感受深刻。如果不有效控制,可能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认为,近两年中国经济已走出发展低谷,防止经济过热的任务摆在了政府的面前。在他看来,现阶段还不是通胀最危险的时候,但势头很猛,亟须引起重视。

  温家宝指出,目前的通胀是国际性的。既有由于某些国家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汇率和大宗物资价格大幅度波动的原因;也有因为劳动力成本提高,各种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而造成的结构性原因。不过,他说:“对于管好通胀预期,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通胀如虎,政府有信心管好通胀预期,信心源自哪里?

  “我国政府在稳物价方面手段娴熟,通胀肯定是可以控制住的。”杨团表示,将抑制通胀放在全年工作的首位,并不意味着当前的通胀形势空前严峻,而是更多体现了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何茂春告诉记者:“政府对日用消费品的调控非常有经验。随着季节的转变,蔬菜等农产品的供给日益充足,中国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粮食等食品保障基本平衡。基于我国各类商品供给总体平衡,不会出现恶性通胀,相信政府有能力管好通胀问题。”

  何茂春认为,通胀很多时候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政府的信心顺应了百姓期待,实际上也是给公众信心。正如温总理所言:“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

  温总理指出,要通过三方面工作管好通胀预期:一是发展生产,保障农业生产供给;二是加强流通,特别是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这个薄弱环节;三是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管好市场。

  “行政干预可能是政府的杀手锏,也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办法。”何茂春认为,尽管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特殊时期,反而能收到奇效。

  记者注意到,2010年年底,针对当时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国家多个部委密集出台了数个物价调控新政,包括“国16条”在内的一系列“组合拳”力度从严,以农产品价格为代表的物价显著回落。

  对于通胀预期,何茂春认为,今年物价指数上涨还有很大的空间,压力很大,抑通胀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