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
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前曾召开各阶层座谈会,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数易其稿;既是中央政府的国情咨文,亦是13亿中国人民的民意表达。真实,真话,真情,真干,是报告的鲜明风格。因此,3月5日上午的人民大会堂,在两个多小时里,三千多名代表的响亮掌声,一次又一次圈点报告的精彩段落。
在“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分,温总理说,一是认真治理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针对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分子。二是切实加强廉洁自律,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国(境)外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自觉接受监督。末了,总理用坚定的语气说,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
台下的人民代表对中央政府的承诺和要求报以热烈的掌声。
预算公开,花钱办事让人民知道,既能保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又能避免浪费,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更是政治文明、现代文明的标志,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但是,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其负的部分,恰恰是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相背离的:古语“天子牧民”,就是说,老百姓只是一群羊,供皇帝驱使,对朝廷的一切决定是无权过问的。上古的民谚:“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就是对这种政治文化的解释。到了春秋战国,儒家的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法家的商鞅有句名言,“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儒法两家都认为广大的人民只是供君主使唤的奴仆,不必与闻国家的事情,不屑于听取人民的意见;历史是英雄创造的,国家是贤明的君王治理的。“民主”二字,在古汉语里,训诂学释为“民之主宰”。这种政治文化,维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古代的劳动人民,由此产生了“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的意识。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里,陈胜吴广,太平天国,只是对压迫的反抗,并不是“天人革命”;如果统治者有“让步政策”,使民以时,减轻税赋,减少徭役,与民同乐,就是太平盛世了。
因此,本刊观察家分析,今日不少地方政府虽都挂着“人民政府”的牌子,但在地方领导的思想深处,是否还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从不把人民看在眼里?至于花多少钱,办多少事,人民无从知道,不必知道,也不让知道?一些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张贴出来的什么“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之类,无非是一场戏的布景而已。
还要举例来支持观察家的观点吗?
先不说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的工业项目,即以市政建设为例,那些为追求政绩弄出来的形象工程,有几项是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经过人民同意的?——几乎全国各县都有“广场”了,而当地环境污染,已不适宜人类居住;到处都搞“新农村建设”了,眼见的无非是凋敝的村庄,农民的“被上楼”,土地被侵占;个别官员自认为“有文化”,大兴复古之风,花巨资修建唐宫宋街,硬梆梆的理由是“恢复传统文化,打造旅游品牌”,至于钱从哪里来,人民不会知道。直到这些轰动一时的工程发挥不出预期效益,甚至成了黑灯瞎火的新造废墟,当地群众才能陪着一声叹息,无可奈何。热心主持此事的官员,要么高升,要么“双规”,又酿成一个新闻事件。
应该看到,党和政府的大多数领导干部,有的已适应现代社会政府运作的规律,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务公开透明;有的正积极适应这种变化,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但是,要让人民知道钱的用量和用途,还要警惕“朝三暮四”的愚民之术作祟,不能走过场。有些地方官员也“遵纪守法”,知道“征求”群众意见,“完善”程序,但这一切只是掩人耳目,装装样子;在心底里,仍把人民群众当成无知的群氓。那些在政府采购、工程建设中暴露出来的腐败,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不是都通过招投标的合法程序吗?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人民第一次全方位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信息无障碍地流布,互联网上的民意自由表达,都在推动政府工作“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政府官员和人民群众,要在学习民主的过程中,丢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适应社会的转型,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官员要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人民群众要树立公民意识,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要让人民知道,就不是政府的恩赐,而是人民的权利。(文/卫建民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第三期卷首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