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中国企业界的多事之秋。其中,腾讯、华为、比亚迪等深圳代表性企业的集体被质疑最为引人注目。
以与360争端的被升级为代表,头顶光环几十年的腾讯因“垄断”和“遏制创新”问题,遭到几乎是IT产业界的集体围攻,引发了对腾讯最为广泛的信任危机。
迫于压力,鲜少接受媒体采访的马化腾主动召集媒体,承诺将在“未来几个月,最晚半年内会有一个非常完善的开放平台提供给大家”,同时表示,腾讯希望慢慢去构建一个更长尾、更开放的平台性的云组织,激发云创新,让产业链更加和谐。
电池业隐形冠军,近年超高速发展的汽车业黑马比亚迪也是在2010年遭遇危机——由于对经销商压货严重,部分经销商资金链不堪重负,比亚迪遭遇了连串的经销商退网危机,并被迫将年汽车销量目标下调。
更加引人关注的是华为的接班人风波。因EMT成员大换血,11月份,该一隐痛被媒体重新挑起并愈传愈烈——股权错综神秘、家族式演进,及军事化管理等老话题的热议再次燃起,比马化腾更加低调的任正非也不得不出来正面回应,公司上下一起疲于应付。
比亚迪、华为、腾讯这三家巨型民企,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也是在IT、汽车等充满活力和创新的产业中,最具代表性、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企业。
在2010年,这三家企业的集体滑铁卢,则不得不让我们深刻反思。
三场危机表面看来毫无干系,实则反映了同一个关键词,即“开放”。
先是平台的开放。作为国内互联网企业的王者,一直以来,腾讯都以强大的平台基础和“防御式模仿”,为所有创新者和相关企业忌惮,其恃强而不扶弱的姿态饱受诟病。能力越大,责任愈大,而这于腾讯而言,却没能成立。
然后是文化的开放。以土狼文化著称的华为尽管创新能力国内领先,也当之无愧是中国高科技行业的第一品牌,但仍旧遮盖不了外界对其神秘的企业架构,及家族式的管理风格等的质疑,这种质疑主要源于前者对华为发展下一步的担忧。
而在市场行为上,华为更是欠缺开放性心态。对待竞争对手,华为下手凌厉,毫不留情,灭之而后快,如著名的“打港(港湾网络)办”,及对后者最终的打击式收购。而于合作伙伴,华为似乎也缺少宽容和合作精神,往往散伙了事,自己另起炉灶——比如华为3COM的分合,及对与西门子合作的上海鼎桥的全面接管。
再是利益的开放。至于比亚迪,在电池、手机零部件等传统领域练就了“垂直整合”手法,向各环节伸手,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链整合成本。而这一手法运用到利益更加多元、更加复杂的汽车领域后,遭遇了全面反弹——不仅因低价倾销和成长太快,大幅破坏了原来的利益结构,成了汽车行业的“全民公敌”,而且因未顾及合作伙伴利益分享,这种矛盾在产业链中开始内爆,经销商揭竿起义。
过去,我们在反思改革开放30年成果时,都将“胜利果实被谁分享”作为主要议题来讨论。结论基本认为,除了国力的不断增强外,先富起来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和个人应该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推进,这些顺势而为的企业和个人在行业中的地位不断增强,也不断筑高着竞争和准入门槛。这必然导致着利益分配的进一步的倾斜,也进一步拉大了社会间财富和权力分配的差距。
而这种差距和产业局势,现在看来,似乎到了紧绷的阶段。行业呼唤格局重组、改善利益分配、提供竞争者更大空间的呼声在不断高涨,即对开放、公平、共享等的集体诉求。个人认为,这是产生腾讯、华为事件的基本社会基础——之所以率先从它们身上表现出来,是因为它们是中国产业、企业界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力量;另一方面,垄断行业国进民退趋势遭遇的广泛非议,正是该一趋势的反面证明。
或者更深层次的,市场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开放、公平、共享的诉求和迹象,也是现今社会整体诉求的一种表现,它们表现的另一种方式,从近来不断被激化的社会矛盾中,已明显可见。
反思腾讯、华为事件:格局开放与利益重组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