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不温和,后果很严重


一般人对通货膨胀谈虎色变,认为一有通货膨胀就大势不妙。事实上,经济理论认为,温和通胀比没有通胀,比1%左右通胀要好,当然前提是,政府的相关政策要到位,对于一些受到物价上涨特别影响大的弱势群体要给予补助,如果这个补助到位的话,那么一个温和通胀能够刺激消费的加速,能够刺激整个经济的流通,温和的通货膨胀会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进而降低失业率。提高整个经济的产出。所以国外的经济学家反复的讲温和通胀,没有通账是万万不可以的,通胀高了也是不行的,温和通胀是最好的。那么,这温和通货膨胀的标准何在呢?按照国际的标准来看,3%左右的膨胀应该是一个温和通胀。

客观上,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的发展中大国,通缩比通胀更加危险。通缩意味着经济不景气,大家不愿消费或者没有能力消费,产品就会卖不出去,从而影响生产影响税收影响就业。由于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达数千万,不要说经济增长停滞或者负增长,就是经济增长低于一定的水平,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所以,去年以来我们提出保增长(稳增长)的目标,是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现在,我国经济已经开始逐步复苏,此时对于未来的通胀预期不要过于担忧,也不要对通胀预期过高。美国克林顿时代的财长萨默斯说过:“最优通货膨胀率肯定是正的,或许高达2%或3%。”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贺铿也认为,通胀不等同于部分物价调整,更不等同于资产价格变动。世界各国几乎都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测度通胀水平,测度的最优目标也不是CPI趋近零,更不是越低越好。贺铿赞成在宏观管理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但是必须有明确的数量目标。在中国经济保持9%以上增长速度的情况下,CPI的调控目标应该定在3%—5%的范围内,不能低于3%,也不能高于5%。低于3%,经济就没有活力,企业家会因为产品价格低而不愿意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消费者也会因为预期物价进一步下降而不扩大消费。当然,通胀率高于5%,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也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准确地说,我们要提防的是恶性通胀,而不是温和通胀。由于今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开始收紧银行信贷,力求减慢迅猛的信贷增速,目前银行放贷已保持稳定,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连续下调、国内粮食连年丰收,也使得目前物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反而是不小的隐忧。当前我国的实际利率仍然是正利率,即使未来因CPI涨幅加大而出现一到两次加息也不用担心,这反而能够表明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可控的温和性通胀,不用太担忧。

但是我们也必须警惕过高的通货膨胀。因为过高的通货膨胀,会使得持有货币的人手中的货币变的不值钱,相当于持有货币的人向印刷钞票的政府缴纳了一笔通胀税。过高的通货膨胀会带来许多恶劣影响。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会严重影响一国汇率水平,打乱进出口秩序和金融秩序,大幅削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同时,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竞争力也就会下降,国际地位、声誉受损等。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惨痛教训的。那就是1987-1988年那次恶性通货膨胀。

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进行所谓’“价格闯关”,7月份政府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8月份银行存款减少了26亿元,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

这次价格闯关波及面之广、抢购商品种类之多、商品零售总额增幅之大,都堪称共和国历史之最。据统计局统计,在1988年8月,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商品零售总额增加了13%,其中粮食增销30.9%,棉布增销41.2%,电视机增销56%,电冰箱增销82.8%,洗衣机增销130%。8月份城乡储蓄存款减少26.1亿元。其中定期减少27.8亿元。面对强大阻力,中央不得不调整对策。8月30日,李鹏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第20次常务会议,重提“稳定经济,深化改革”的方针,原来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五年左右时间”已修订为“五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会议保证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明年的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低于今年。

1988年9月,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后两年改革建设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1989年11月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用三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1989年增长率降至4.1%,1990年3.8%。这次周期共4年,波动幅度7.8个百分点;上升1年下降3年。实际上这是改革开放10年以来,三次调整的总结果,终于结束了10年以来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

可以看出,这次通货膨胀的后果是:直接导致经济过度紧缩,和理论上“计划经济原教旨主义”回潮。由于1988年价格闯关的失败以及1989年的风波,经济改革再一次陷入了低潮,间接调控的提法消失了,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极其相似的“市场经济和市场调节”再一次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潮,双轨价格的摩擦也很严重,不利的形势把主观设想的加快价格改革的思维打翻在地。“鸟笼经济”的比喻再一次被官方媒体肯定。

面前,中国的稳定遏最坚实基础就是公务员的稳定,而一旦通货膨胀影响到他们实际生活水平而导致整个队伍不稳的话,那整个大局都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