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第一并不隐喻“赶超时刻”


  近日,美国经济咨询机构IHS环球透视(IHS Global Insight)发布报告表示,美国雄踞一个世纪的制造业全球榜首位置已然丢失,中国的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排名的变化当然同美国金融危机此消彼长有关,美国2010年制造业较2009年反弹了12.6%,产值为1.95万亿美元,而中国连续多年保持近18%的增长速度,2010年制造业产值超过2万亿美元。

  不过,在人们工业时代的历史记忆里,将美国制造业首度超过英国作为“美国崛起时刻”的标志,所以一些人将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也看作是一个“新的赶超时刻”。当然,这有点夸大其辞。在所谓的全球后工业潮时代,制造业的地位已经弱化了。比如美国制造业1.95万亿,但美国的GDP已经高达15万亿,只占13%,美国已经是以服务业立国。中国2万多亿美元的制造业产值,约占GDP1/3强。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强国。比如制造业高附加值的部分在美国,低附加值的部分在中国。按照流行的观点,中国的制造业是粗放扩张式的,完全靠数量堆积,而美国制造业则是靠不断提高生产率,是集约式增长。

  其实这样说有点不公平,我们并不认为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比美国人低那么多。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其实一直在飞快增长。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制造业深入参与全球化,利用比较优势接受全球制造业的分工。举个例子,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如果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10%,中国不变,那意味着美国的实际收入会上升10%,因为这是美国生产效率的提升,好处当然是美国人得。但是,在全球化下,美国TFP的提高好处其实“扩散了”(所谓溢出效应),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人生产效率提高可能来自于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那么美国资本为了利用中国的土地和劳动力,将新的生产线技术或者管理方式带到中国的合资工厂里面,于是TFP提高的好处中国也分享了,中国的TFP也提高了。所以,像中国这种全球自由贸易的“优等生”,极大地利用了发达国家TFP的扩散。试想一下,如果中国跟改革开放以前一样还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贸易对手的TFP提高将会转化为本国贸易条件的同等幅度恶化。这就是伟大的自由贸易学家Bhagwati理论的精髓。

  按照经济学家Chang-Tai Hsieh和Ralph Ossa最近发表论文《A GLOBAL VIEW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里面的观点,中国制造业的TFP增长率近年来保持着15%的水平,这个数值可能比较高一些,国内主流观点认为大约是11%的增长水平。相对而言,美国的TFP增长率要比中国低得多。不需要自卑的是,中国制造业一直在努力追赶,那么造成1150万美国工人的产值水平等同于1亿中国工人的背后因素是什么呢?主要是国际价格体系。打个比方说,就像五星级酒店里面的咨客的价格要远远高于湘菜馆门口的咨客,那是因为前者对应的是更高购买力的需求者、更高的资本密度等等。

  所以,我们的制造业的问题并不是效率低下,也不是工人不努力,也不应当为TFP发愁,而是我们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处于知识分工价值体系的下游。美国成为上游价值链,不是靠工人,而是靠美国公司的研发水平、核心技术的能力。这种上游价值链作用于国际贸易价格体系上,“放大”了美国工人的能力。所以,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强国的关键,是政府应当创造弥散于社会的创新气氛,激励中国企业获得核心技术,这需要严格的货币中性金融平等、低税收激励企业留存于技术投入、不单纯以就业量看待企业发展、创造行业自由进入和自然淘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