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168小时——同胞亲历地震纪实


  东京、福岛、仙台、千叶、茨县……日本地图上一个个地名因为地震而触人心弦。截止至3月18日,地震已经整整过去了一周,在这168个小时里,死亡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李淼、邬桑、朱云飞和黄酩茗在现场,亲历大自然的灾难,同时也体会着生命的坚韧与伟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企盼:灾难,何时能停止?

   风雪中男孩正在等待热水泡拉面,也许此时一碗普通的拉面就能让人感觉温暖。(新浪图酷)
 

    3月14日,二本松市,因辐射而被隔离的少女和爱犬隔着玻璃两两相望(路透社)
  这是一场“回家”的等待

  姓名:朱云飞 北京人
  工作:日本山形大学研究生院讲师
  所处地:福岛

  3月11日13点45分,朱云飞与妻子和往常一样,在家附近喜多拉拉面馆享用着午餐,而4岁的儿子正在离拉面馆约3公里的幼儿园上学。13点46分,朱云飞用勺子舀了一勺鲜美排骨熬汤加小鱼干烹调而成的汤头,刹那,手开始颤抖,餐桌上的水杯开始吱吱作响,杯子的水加速地往外溢,10秒钟之后杯子砰的一声,翻倒在地上。
  朱云飞马上意识到地震了,他的心被提到了嗓子眼,拉着妻子的手,快步奔向拉面馆外的汽车,发动引擎,驶向3公里外的幼儿园,而此时的幼儿园的电话已经无法拨通。10分钟之后,他们来到了幼儿园,只见老师已将孩子们全部领到操场坐着,并分发了饼干,朱云飞的儿子乐乐举起手中的饼干,第一句话就是:“爸爸,今天我们又搞抗震演练了,好好玩哦。”
  14点15分,在接完孩子后,朱云飞开车回家,此时,大街上已经全都是人,由于手机信号瘫痪,公共电话亭前,排起了百米的长队,等待电话,给亲人报平安,一切秩序井然。道路两边人行道上,虽然很拥挤,但大家都慢慢往前走,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人走到机动车道上来,一切都很寂静,“我到日本16年,从来没有看到如此悲壮静默的画面。”
  平时半小时的车程,朱云飞那天开了整整两个多小时,回到家后,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呆:2.5米高的书架、百余本书散落一地;椅子东倒西歪;厨房中的玻璃器皿破碎在地;家里的beibu狗也惊慌失措吓得躲在沙发的角落里…….
  朱云飞怎么也没想到,那是他和这只相伴他6年的狗狗共度倒数的几晚,3月15日一早,政府发布消息原发2号机发生爆炸和放射能泄漏,朱云飞接到新泻领事馆的电话后,撤离福岛往新泻避险。在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全家把衣服穿得严严的,戴上口罩帽子手套匆匆出门了,beibu狗汪汪几声,跟随了50米之后,又回到了自己的院子,朱云飞的心微微颤抖,又回到了院子,俯下身温柔地摸了摸beibu的身体,在他的旁边准备了足够的水和一整袋如孩子个子般大的狗粮。“不知道够不够,但实际上我也不知道多少才能算够,没人知道我们何时再能回到这个家?”
  到新后的那一晚,温度很低,外面下着大雪,朱云飞一家是在能容纳2000人足球场避难的。避难的人们都十分疲惫,外加一份未知的恐惧,但大家都还是席地而坐,一个个挨着,整齐且安静。纷纷扬扬的雪花静静地覆盖体育馆的顶部,却冻结了朱云飞的情绪。
  虽然避难所开放了微弱的暖气,分发方便面、毛毯和蜡烛。刚到的时候避难所也还没供上电,朱云飞用自己做的油灯照明,把不要的衣服绞成一块做灯芯,找一个浅盘子做底,浇上花生油,这个自制的油灯在他们的避险中还派上了不少用场。但是这晚朱云飞一家睡得不好,儿子4岁,什么都不懂,对他来说这其实像一次旅行、一次探险,凌晨2点多,朱云飞看着儿子把脑袋深深地埋进妻子的怀里,有时还会惊恐地抽搐。3月15日这天发生了不少次余震,一有动静儿子就急着往桌子底下钻。“我们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今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秒钟都显得弥足珍贵。”
  3月17日早上9点,朱云飞一家在避难所登记了去哈尔滨的航班。“忽然觉得安心了,从地震开始的那一天起,全家人一直奔波,毕竟家人还都在一起。现在妇女孩子和老人优先撤离,如果今天位子不够,估计孩子跟妻子有希望先回国,足够了,真的足够了。”
  这是一场“回家”的等待。

  妈妈问,炒菜的油还有吗?   姓名:邬桑 上海人
  职业:中文电影制作人
  所处地:大阪,常年居住在千叶县习志野市

  3月11日,邬桑被邀请参加大阪亚洲电影节,北京时间13点40分(以下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此时正轮到他演讲,他整了整西装,走上台,看了下手表,他被规定的演讲时间为15分钟,13点45分,演讲被中断,头顶上的灯一直晃个不停,台下300位听众无一人站起,30秒后工作人员安排大家开始撤离,并不断传来日本地震消息,当听到千叶县正面临着海啸和5级地震的威胁时,邬桑心荡在了半空,此时在千叶的家人们安全吗?邬桑立即拨打电话,得来的却是无法接通的语音。他拼命地打,拼命地想:在往常此时应该是14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刚回到家做作业,而妻子正准备着晚餐的美好时光。
  接下去的几小时对邬桑来说如坐针毡,千叶市一个油厂大火熊熊,变成粉末的房子和大型船、车一起朝着一个方向移动。余震不断,这时的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地动山摇。这不是灾难片,而是正在发生的事。4小时后,邬桑终于和妻子通上了电话,听到报平安的电话后,他便把电话挂了,整个电话持续时间不到1分钟。邬桑说,“此时线路正忙,还是把时间留给正着急寻找家人的其他人。”
  这一天邬桑滞留在大阪,整晚都在担心中度过。担心余震,担心家附近的海啸是否已经过去,担心家里,担心朋友、担心孩子们是否安全。
  一夜未眠之后,好不容易盼来了3月12日,直线地铁瘫痪,邬桑只能靠瞎转车,尽可能往家的方向移动。“当时车的数量不到平时的30%。不过路上一切秩序井然,不时能听到救护车响着警报从身边飞驰而过。路上能见着很多地方有裂缝。还有喷沙土现象。”
  下午3点45分,终于到了家,孩子们一见到邬桑就冲上去紧紧地抱住了他,邬桑摸了摸儿子头顶上那顶紧急备用的安全帽,“孩子,一切都会好的!”
  3月13日8点,电话突然响了,睡意正浓的邬桑迷迷糊糊接了电话,本以为是日本朋友问平安的,接了,发现是本次地震的安全确认电话:如果安全的话,请按0,邬桑按下了0,继续睡。
  可是这样的回头觉,并不太平,接下来余震不断,最频繁的是10分钟发生了两次余震,人和房子一起在摇晃,整个房子发出低噪的声音,有点晕船的感觉。8岁的儿子吓得发抖,一溜烟钻到邬桑怀里,使劲抱着他的大腿,倒是他的大女儿显然很有经验,一点都不害怕,因为学校里已经进行过很多次地震演习了。“现在政府已经发布轮流停电措施,原本14日计划停电,突然没停。但是,家里还是尽可能地关掉所有不用的电器,浴室的浴缸里,脸盆储满了水,备满了饮料水,手机和必要的电池也充得满满的,防止再次停电停水。”
  17日一早,邬桑给远在上海的妈妈打了电话,80岁的老人一直在电话的那头嚷嚷让他回去,还说要给他们买机票。他跟妈妈说啥都有,就是没有汽油了。他妈妈大声问,那炒菜的油还有吗?邬桑笑了笑,告诉妈妈一家人都很好,很安全。
  地震开始到现在已经一周了,邬桑依然坚守着千叶,用微博发布最新的地震信息,他呼吁“由于医疗器械和护理用品短缺,和极度的寒冷。已经有近24人的老人在避难所死去。灾区目前最缺的是,食品,取暖的燃料,毛毯,手纸,饮用水,和卫生用品,和婴儿用的奶粉,尿不湿等等。”他还积极地帮助国人寻找失踪的亲人。他说:“请需要我帮助找人的微博,可以发往我的私信。我怕漏看了你们的留言。”
  18日早上,东京紧急消防援救队在下午继续福岛核电站进行外部灌水,这是儿子小学的结业仪式,他早早地回了家。邬桑让他把睡袋和帐篷和急用水搬到车里,他死都不肯。不勤快,不劳动,因为这个,儿子被邬桑骂了一顿,并禁止他玩游戏一天。儿子8岁,其实很可爱。

  “这次不是狼来了!”

  姓名:李淼 吉林人
  工作:凤凰卫视驻东京首席记者
  所处地:东京

  五分钟后就要进行日本菅直人丑闻的突发事件直播,李淼正在办公室,做最后一次采访稿的准备。偌大的办公室,整齐错落的照明灯安静地垂挂在半空中,只有偶尔关门时才会有略微的摇晃。这时的时间是13时45分。突然间,整个办公室的照明灯忽明忽暗、闪烁不定,像失去重心的钟摆剧烈地晃动;书架上的书从2米高的地方咣当咣当地往下砸,天花板也有力地撕裂出不规则的裂痕,整个大楼摇摇欲坠。同事们还没来得及惊慌,全部都躲到桌子底下。地板上摔裂的时钟显示的时间是13时48分。“这次不是狼来了!”李淼感觉到这次的地震非同小可,站都站不稳的她马上拨打卫星电话,不过电话已经全线瘫痪了。她只好利用内网系统通知同事,在微博上发布了最早的日本地震警报。
  虽然在日本已经待了14年,但李淼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大的地震。对于处在地震带的日本,地震已经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日本对地震的预防做得很到位,李淼办公室的柜子里一直备着一个地震紧急包,里面有饼干、水、收音机、口哨和一些简单的用品,并且每个人都有一本150页的地震指南手册,对里面的自救知识已经烂熟于心。
  接下去在演播厅直播的几个小时对李淼来说很痛苦。建筑、房屋、汽车和树木瞬间被淹没的一刻,李淼在直播间声音颤抖,一度哽咽,中间更是泣不成声。看着这次地震的震级从8.4到8.8再到9.0级节节攀升。面对死亡,谁能够承受?
  从11号发生地震到13号,李淼三天没有合眼了。13号终于可以躺下了,迷迷糊糊只眯了两三个小时,一根弦悬在心里很不踏实,最让她担心的还有她6个月大的宝宝,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宝宝哭着喊妈妈。但是没有办法。15日早晨6点,李淼没和家里人说,准备和同事从东京出发,深入茨城、福岛、仙台等重灾区进行一线采访。但是一切准备就绪就要动身的时候,由于核辐射的影响扩大交通受阻,被迫从东京撤回。现在,她还奋斗在直播核辐射扩散情况的前线。
  地震的后一天是李淼的生日,那天刚好是周六,好不容易能在周末过一次生日。本来计划和先生、宝宝、家人一起吃饭庆生。但是终究计划赶不上变化,那一天连面都没见到。但这是李淼有生以来最难忘的一次生日了,她在心里许了一个生日愿望:希望灾难遇难的人能少一点。
  地震改变了一切,如果可以,她最希望一切回到从前的日子:每天忙碌,抽空逛街买东西、吃饭、陪宝宝和家人,规律而安静。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远吗?

  一瓶水的力量

  姓名:黄酩茗 上海人
  工作:中美外国语学校日语专业
  所处地:仙台

  3月11日13点44分,黄酩茗和往常一样,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上网和上海朋友视频聊天,黄酩茗的阿姨友子在厨房里准备晚饭,美味的咖喱饭,不时飘来诱人的香味,一股香味,让黄酩茗顿感有些饥饿,看了下时间,13点45分,手机突然拼命地震动,并不在意的黄酩茗看着屏幕一下子愣住了,这是日本政府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
  这是黄酩茗在日本留学的第二年,也是第一次收到地震预警的短信,她隐约感觉到,这是一场大地震。“阿姨——要大地震了!”她一边叫着友子阿姨,一边赶紧熄灭煤气。这时房屋已经摇晃得很剧烈,电视机从电视柜上倒下来横躺在地板上,卧室里的吊灯掉在了地上,门也已经关不上了。黄酩茗和友子阿姨马上领着5个孩子冲到门口,把着门壁,站成一排。不到两分钟的工夫,房间里已是一片狼藉。
  14时05分,附近的住户也都跑出来避难,但是他们的脸上没有慌张,对于日本居民来说,从小开始他们就学习地震逃生知识,黄酩茗也不例外,刚到日本没多久,学校就组织了地震演习,关闭瓦斯、敲警报钟等避险方法已经让黄酩茗很熟悉了。
  由于黄酩茗居住的公寓房比较牢固,政府引导他们回到自己的居所休息。这天晚上对黄酩茗而言,是一种煎熬,水,电,煤都已经停止。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里,惟一能知道消息来源的就只有手中那个还存着电的手机。手机的电视里持续播放着震后的灾情。这一夜,她睡得很糟糕,半夜醒了很多次,第一次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第二天的到来。
  随后,恶劣的天气让储备食物变得迫在眉睫。地震之后开始又是大雪,温度急剧下降。但雪融化了以后是不能来喝的,因为怕有放射物质。3月15日下午1点,黄酩茗跑到公寓最近的24小时超市,超市外已经排了将近200米的长队,周围马路上的信号灯都已熄灭,虽然交通十分拥堵,却井然有序,没有超车,没有抢道。另外原本24小时的超市营业时间也调整成下午1点至6点,超市广播中播出了限购的通知,每人只能限定购买一瓶水一个面包,即使这样,没有一点吵闹,没有一哄而上,两人一排200米的长队就耐心地挪动。直到下午5点半,黄酩茗进了超市,此时身后的队伍还有约200米长,黄酩茗买了一些盐、糖、食用油后迅速离开,“多留点时间给其他人吧。现在缺食品,水,熟泡面,内衣内裤,卫生用品。有的小超市已经开始供应一些食品。价格都比平时低很多。“
  3月16日下午1点,黄酩茗在避难所等待回国的安排,等待无疑是种煎熬。因为这几天下来,黄酩茗的存货已经不多了,只有一小包饼干,超市和自动贩卖机已经买不到矿泉水了。一天下来,饥渴的黄酩茗只想着,若能喝上一口水就好了,就在此时,紧挨着她坐的一名中国同胞看着她惨白的脸,从行李包里掏出一瓶1升的矿泉水递了过来。黄酩茗愣住了,现在的仙台已经买不到水了,这么大一瓶水意味着什么谁都知道,“我喝了这瓶水就买不到了,你真的要给我吗?”他只是笑笑,没有说话。
  这瓶水很重,但是整个路途黄酩茗一直都带在身边,直到离开日本的那一刻,她才把这瓶水转交给了避难所其他的人…….
  3月17日凌晨2点黄酩茗回到了上海的家,一周没有洗过澡的她痛痛快快洗了个热水澡。这一夜,她睡得很酣畅,也许是惊魂之后疲倦,也许只是那一瓶1升的矿泉水。
  如果没有这场灾难,这一天她应该在市民会馆里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校长会给她们颁发毕业证书和奖学金。只是,命运有时候就会无情地来个转身,一切的未来都成为了问号。
  回到上海的黄酩茗还牵挂着正在日本经受着核辐射危机的考验,新闻说“这次的核电站事故,被日本提高为5级。也是日本核电站事故史上最高级别。危险程度也比以往的事故更高。”日本友子阿姨一家的命运,每一个在灾区的人的安全,还有那一位不知姓名给她送水的好心人都让她放心不下。

我的梦想我的家,缤纷生活尽在摩研E生活。(上海生活社区)

上海论坛 摩研E生活 闵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