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古树名木和行道大树保护,南京市根据有关规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意见》要求进一步增强全民爱绿护绿的意识,以关爱生命的理念关爱古树名木、关爱南京绿化。(据3月20日《新京报》)
无疑,南京推出这个制度,承载着为当地政府进行危机公关的责任。毕竟,最近“拯救南京梧桐树”事件闹得动静实在太大,在众多位知名人士参与下,南京梧桐之殇还惊动台湾,引起国民党“立委”邱毅特别关注,种种情况都让处于民意炮轰之下的南京市政府部门很不光彩,必须通过相关措施进行补救。
于是,继前两天南京决定停止用移植梧桐来为修建地铁让路之后,现在又通过推出相关制度来进行“深度保护”。这样的前后转身,动作力度不可谓不大。现在的问题是,南京这样的危机公关,是不是意味着权力已经真正从内心懂得谦卑地尊敬民意,已经具备应有的公共精神与情怀伦理呢?
现在看来,这仍然是值得怀疑的事。原因很简单,南京此次推出的《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增强全民爱绿护绿的意识”,不难看出,这里还是把主要责任指向普通公众,而看不到对权力自身责任的任何反思。如果权力只知道端着架子,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以所谓父爱主义的意识来看待公共事务,恐怕这种危机公关也不可能真正获得民意认同。
要知道,“拯救南京梧桐树”事件本身就证明,并不是普通市民缺乏“爱绿护绿”的精神与意识。不论是这些天南京中山东路沿线梧桐树飘动的绿丝带,还是网络深处无数人的深切吁请,都说明在相关问题上 “全民意识早已过河,政府还在摸石头”。毕竟,之前相关权力早就亮出砍伐梧桐那把锃亮的刀,让南京一些街道之上布迹着梧桐的秃肢残躯。
“熬得过南京大屠杀,熬不过地铁”,这是南京市民伤心的表达。在无数有着同理心的人们看来,那些伤残的梧桐就是文明的碎片。倒也并不是说,那些砍伐梧桐的权力就真的没有起码的公共意识与文明情怀,就一点都感受不到南京梧桐包裹的情感伦理。他们之所以会扛着所谓的“公共利益”旗号,将民意虚置,粗暴高举砍伐的屠刀,说到底,就是因为相关政绩在他们内心的冲击力,要远高于历史与文明。
没有责任意识与自省精神的权力,即便做出看上去很绝决彻底的整改与纠错,也很可能是在做表面文章。太多的经验与教训早就表明,权力虚伪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一些权力表面上说着一套一套看似“正义凛然”的话,暗地里却一脸阴险狡猾地在与民意周旋,不惜使出种种手段来敷衍民意。这种现象,也就在于权力内心根本没有真正装着公共利益,没有真正形成笃定的公共情怀。而这样自私的权力,恰恰又最缺乏自我反思精神。
权力要“全民”增强相关意识,也绕不开一个起码前提,也就是权力自身已经充分具备这种意识。而这一样的逻辑已经被事实证明不存在,南京梧桐到现在仍然没有结出“权力救心丸”。也正因如此,南京推出这个《意见》也并不值得抱以激赏的掌声,反而提醒人们这样的民意胜利很可能是一种虚妄。当然,这起“拯救南京梧桐树”事件的根源在于文明的冲突,在于权力虚置民意的蛮霸,仅仅靠这样的一场舆论风暴,也不可能完全救赎相关权力沦陷的情怀与文明,更不可能彻底遏制他们政绩冲动,来实现完全的权力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