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染指利比亚的真正目的


  在利比亚问题上,法国的热情总让人感觉是他们的“设计”。对于利比亚问题的热情,法国事实上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实际的地缘政治的利益诉求而发的。

  我们知道,法国人从来都不甘于在世界舞台上沦为第二世界的角色定位,他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拿破仑的梦想。一个亲近法国现政府的学术团体,就明确的表达了他们主张:“历史赋予我们的是维护当前国际安全秩序将有助于法国的利益和理想。当前对于我们的挑战,是维护和加强‘法国的价值观’。”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可见法国人真正的意图显然不在利比亚,也不在利比亚的民主,或卡扎菲上校,或人权记录。

  这次就利比亚问题,他们是想借用法国人最自豪的那套今天已经普世的价值观来表明,法国正在作为一个秩序的捍卫者而正式崛起。他的目标是想通过利比亚问题,而来取得欧洲世界的价值观的主导权,重返欧洲“核心”,当然愿望或许还不止于此。

  这是一个历时十年甚至更久的计划,执行这个计划的人相信,法国必须取得欧洲甚至全球支配地位,哪怕这样做意味着成为“法帝国主义者”。一旦明白这点,其他谜团便自己解开了。法国设想建立和加强所谓的“法国价值体系下的世界和平”,或称“法国价值和平”。事实上这符合法国人民的民族情绪,就像普京的重振俄罗斯的辉煌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法国人要选择萨科齐的缘故,因为法国人认为萨科齐的政治理念更有助他们的拿破仑梦的重现。法国人接受了这种野心的实际广度,这也就是所谓的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最初是左派知识分子运动;1980年,它在政治上转而支持美国总统里根。对新保守主义者来说,在全球推广“民主”是外交和军事政策的目标,在这一斗争中,资本主义是不可替代的工具,新保守主义坚决捍卫犹太—基督教价值观。今天的法国总统先生显然就是这么实践的。

  新保守派在在取得执政权后,为了争夺理论阵地,新保守派正“朝向萨科齐主义的外交政策”。为了保持和加强法国在战略上和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法国政府认为必须奉行萨科齐主义即强化“法国的价值优势和道德信念,法国不仅在国内坚持民主信念还要在海外扩大这个信念,对专制国家进行制裁等”。萨科齐主义为法国外交政策开出了处方:用意识形态和道德语言动员民众支持法国在当前形势下积极而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明确阐述法国外交政策的道义目标,提高民众对法国价值观特殊优越感的认识,增强其对“历史交给他们的道德和政治领导责任”的责任感。萨科齐这些政策的出台凝聚着法国新保守派的许多心血,我们可以将萨科齐主义定义为三个要素:发挥欧洲、甚至全球领导作用;谋求全球政权变革;在全球推进自由、民主和人权。

  萨科齐上台以后,新保守派的一些重要人物得以参与政府决策,所以在他们的推动下萨科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展民主的实践——自上任以来,萨科齐先后访问了匈牙利、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又在爱丽舍宫会见了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并与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批评俄罗斯的人权状况。接二连三的独联体内的颜色革命,一方面迎合了要求解释冷战后世界现实的需要,为西方胜利提供了一种文化优越论的解释;另一方面迎合了法国的民族优越和价值优越的意志,迎合了法国公众的权力欲望与自大心态。新保守派既重视实力又强调意识形态的特性,这符合法国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并用的国民心态。萨科齐上台以后,新保守派的思想得以主导着法国的外交政策,这个进程如果在利比亚问题上得逞,那么必然还将加快了他们的步伐。

  如前面所论,我们是基于其在意识形态上的诉求而做的一些分析。另外法国基于地缘政治的因素所做的考量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我们知道石油是现代全球经济发展的血液,目前世界最大的产油基地正是以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巴林、利比亚等为代表的阿拉伯世界。但产油国未必有石油定价权,后者牵涉到政治、军事、经济等多重复杂因素。产油国未必拥有定价权也未必能从石油交易中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一不公平现象完全要归咎于当今的国际石油价格体系。

  尽管世界各国产出的原油品种多样,但当石油交易扩大到世界范围之后,各种交易形式都将受到基准化、指定化和唯一化的规则限定。当今国际基准原油只有三种——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欧洲布伦特原油和亚洲迪拜原油,决定、影响国际油价的石油交易中心只有两家——纽约原油交易所和伦敦石油交易所,国际石油的结算货币只有一种——美元,正是这种结算货币、两个交易中心、三种基准原油构筑了当今国际石油体系的基础,同时也决定美元成为国际轴心货币的一个重要基础。正是基于这种定价机制,奠定了当前世界格局,即国际体系一直遵循着由美国主导的石油-美元(Petro-dollar)为表现形式的秩序体系。

  2000年网络泡沫的破灭一度让世界经济对这种秩序体系发生质疑,正是基于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顾虑。美国在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据的前提下,不顾国际社会的批评和反对,于2003年3月悍然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其目的就是旨在于全面的控制住包括伊拉克在内的盛产石油的阿拉伯世界。以此来巩固石油——美元的国际秩序体系。也正是这次战争,宣告了除伊朗以外的阿拉伯世界彻底的沦为美国的势力范围。如果不是肇始于突尼斯而后波及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茉 莉 花”运动的话,那中东真如一个铁桶,在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影响下,外部的势力想进入,但怕也是水都难泼进的。

  但正是这场“茉 莉 花”运动,给了法国一个突破口。法国人明白的知道,中东的民主运动,让美国处于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维持现状是最富符合于他的利益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他表态支持现状无疑又与其口口声声所宣扬的民主、自由的价值体系是冲突的。

  法国人深懂的这点,于是集中火力大势高谈他的民主、自由、人权,他知道这些观点是美国所不敢反对的,于是法国终于成功的绑架了一回联合国。当然法国的野心或者其醉翁之意显然不只是利比亚这块小肉的,法国人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通过支持利比亚的反政府势力,以此来刺激整个中东的反政府势力,向他们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你们反吧,如果政府要镇压你,联合国不会袖手不管的。因为只有这样,法国才能够重新在中东找到话语权。

  综上可见,法国之所以在利比亚问题上很卖力,其实目的很简单,他的目标的终极就是于美国主导的秩序中,取得更多的主导权,并以此来重构世界政治经济的秩序,以此来重温他的拿破仑式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