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愚法师开示精华摘录


  身如琉璃    内含宝月

  师父在开示中不止一次提到一句话:“身如琉璃,内含宝月。”师父说,这是修观想的一大诀窍。

  当我们观想自身如透明琉璃体,就已近似于空的解脱境界了。等到五脏六腑的感觉半点都没有时,就接近了。所以说准提菩萨真是“大佛母”,准提法更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我们藉着持咒、观想,慢慢消融业障习气,进而获得解脱,又有何难呢?对于准提法,我们一定要珍惜,要好好体会,它绝非一宗一派所可局限,它融合了禅宗心法、密宗精要,贯通了观心、观音、念佛诸法门,并将天台止观、禅密要法的不净观、白骨观等佛法精髓融于一体,所以说准提法就是整个佛法的浓缩。

  有同修问,如何将白骨观与准提法融合起来修?师父开示说:一个简单的方法,持咒时观想自己就是一具白骨在持,就可以了。

  准提法有好几种观想,真能观想成功,其功用大得不得了。初步可观想LA字,如果能将LA字的原理搞懂了,那后面的“身如透明琉璃体”、“心月轮”、“字轮”的观想便不在话下了。单单一个LA字,若能做得透彻,自然会直达金刚般若波罗蜜境界,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能降伏一切魔障的金刚,就这样修去。只要认识清楚正确,肯一路修下去,必然会生起般若智慧,没有不空明喜悦的。

  又有同修提出,自己只会持咒,而观想不得力,观不出来,怎么办?师父开示说,观不起来不要紧,先老实持咒,有个几百万遍的基础,自然就会上路了。

  观想时不要用力去硬想,能随缘入观就好。准提法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大法,是显密圆通成佛的心要,无论何人,只要肯修,都会得到真实的利益。 ...

  小乘不真大乘必假 /释首愚

  一切都放下,可以说是要很大的智慧才行。我们修法至少是在学习做到佛法所教导我们的怎么放下那些不相干的事物,这也是小乘佛法的一个特色。小乘佛法强调的是远离心,修行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处事非常淡薄,因此这样的行者当然在形象上就慢慢形成一种所谓的自了汉的生活风格。

  人生要真淡薄,那可不容易。凡是修行人,自己的内在做不到这样,那在道上其它的就免谈了。你要修定,乃至你要解脱怎么可能?还有,如果一个人由淡薄心欲望少了些,至少在这世间上「诸恶莫作」这点就能逐渐做到。但「诸恶莫作」还不够,若能再加上「众善奉行」,那你佛法的修行就可以圆满了。

  其实,小乘行者都非常了不起,如果小乘不真,大乘便是假的。一个修行人放不下自己的贪欲和执着,于个人的需求不能淡薄些,即便做了什么好事,也有许多杂染混在那好里面。

  比较说来,能淡薄、能放下,这心可以修止而得止。但由止还得起一切观行,就这观行可以通到大乘佛法。观要透彻,行要圆满,理要不偏不着一念,事要俱足不舍一法,这样便是止观双运,了解世间缘起即空即有,因此活在这世间就可以于一切理无碍,于一切事无碍,于一切事理无碍,于一切境界事事无碍,随机善观缘起诸法与人事,应世不惑不恼,普度众生,利益有情,了无执取。

  可以说,各式各样佛法的观想都具有大乘道的意味。以准提法的修持来讲,好比头顶上观想这梵文LA字,非常简单的一个几笔划的画面,只要我们能够把它想起来,它就有让我们较放下的止的效果。同时由这个字的止放光照耀,就是开展我们大心量的大乘的观行,能够转化我们本来多执、多烦恼的身心;一则淡薄诸欲,放下种种结执,一则提升精神,开创雍容大度的生命格局。大乘小乘贯通不二。大道岂不就这么单单纯纯的在我们所观想的这个LA字上昭示着它的一切吗?

  转自

  http://www.tendbc.org/index_down.php?ISPID=10&IIBig=&sele=shopbig_dm_right


  光明解脱的你的正念 /释首愚

  我们修行首要要去观察是那些什么把我们的身心障碍住了。是环境?是人事?还是我们个人的习气?基本上我们人在环境与人事的一波波的牵扯中,真正能下手去转化它们所带来的障碍的,只能从我们自己的习气下手。我们的习气跟环境、人事相生相克,互相搅拌在一起,习气是造成种种问题的第一主谋,而环境、人事只是它的两个随从。

  因此当一个修行人,在平常日用中,在待人处事上,就要时时刻刻从自己在顺逆境中的起心动念去观照,看清楚自己的动机和逢人对事的反应模式,是不是不动意气、不带怨气、没有曲扭、不作虚假、自然平直的正念?如果不是正念,那就是我们自己心坏了。在这个情况之下,即便这个世界的人全都是好人好心,也都无法救得了我们了。

  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要我们不见世间过的道理就在这里。不见世间过才能发现己过,而如果世间有过,你也有过,你又如何能转世间过?你也只能先发现己过而改之。况且,即便这个世间充满了罪咎而不改,那也不足以做为你不改己过的理由。

  我们凡夫的眼睛通常都是看外不看内,向外看到的都是别人的毛病,看不到自己的毛病。人如果能看到自己的毛病,那一切就好办了,修行就如此简单而已。你看到自己的毛病,那看就是佛日之光明,那毛病就是地狱之幽冥,光明一临幽冥,幽冥界便成光明境,如斯而已。如果有人至此还觉得自己的障碍未消,那才再用由反省而再推演而来的各种佛法的理念来警策自己,当然也可配上一些事上的功夫如忏悔、静坐、念佛来做辅助,如此裨助自己心念的端正光明,持恒不退。

  那么正念的比较外显的德目是什么呢?心地柔软是正念,心地坚强是正念,心地开放是正念,心地自在安稳是正念,心地谦卑合于本份是正念,心地无恼是正念,心地一恼即回光返照是正念。心地慈悲喜舍与一切好来好去是正念。

  还有,最重要的是你我的心地本来就是正念,从来没有歪过,你我为何到现在还在想办法要正它呢?放过自己吧!因为你不是要放过别人吗?

  摄所归能证圆通\首愚法师开示

  耳通气海

  修持耳根法门,大部分的人都会有耳鸣的现象,但只要你懂得其中的道理,即知道那是身心变化的过程。所谓「耳通气海」,故耳鸣也就是打坐坐到气机(脉)将发动的前兆。这个现象有如夏天的蝉鸣。这时候,喉咙也会隐隐作痛。

  一般人比较苦恼的是不知道何以会如此?要是你光是打坐,既不念咒、亦不知道如何观想,难免会觉得心烦气躁。所以万一道友们碰到这些疑虑,金刚念通更要精进行持,一步步的「返闻闻自性」———返听自己的心声。不久,这种情况自然就会化掉,而且功夫进步得更快。

  思想的依止

  有些人是苦恼「心中无主」。如果你有修准提法,这个问题就不困难,通常当我们烦恼时,总会念「观音菩萨」圣号,请菩萨来做我们的依怙,祈求菩萨加被。现在大家修持了准提法门,懂得心月轮观,一方面固可从准提佛母的悲愿而获得加持,另一方面也可由心月轮观使你学佛的理念更加清晰。所以在修法的过程中,对于自己身心上的变化要仔细去体会。

  各位宜把见地、行愿、功夫各方面的有关经藏多加参阅、探讨,作为思想的依止,免得盲修瞎练、误入歧途。佛菩萨修行的经验业已了了清楚的告诉我们了,那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冤枉路,不需要再从挫败中去历练,而这也正是我们研习教理的主要目的。

  洞然明白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大道并不困难,怕的是我们的心念喜欢起分别,唯有把心中一切执着都扫掉,不论喜爱或憎恶,完全抛开,才能真正了然于心。故修行必须把自己的个性调得很柔和,才容易上路。

  「普贤十大愿」讲到「恒顺众生」,就是我们随喜功德,多赞叹他人的长处,包容他人的缺失,以「利他」为处事的原则。此外,要经常忏悔业障,忏悔我们何以有这么多妄想执着?何以大道不现前?何以心里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此强烈?何以修法得不到好处?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切莫掉入强烈的我执、法执中,乃至自己的主观意识中,待人处世恭敬谦虚,才是最大的修行,常常存有一颗喜悦的赤子之心,别人看了也会被你感染,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功德吗?

  培养功德

  当然,能如是行持,则修法唱诵出来的音声,自然充满喜悦的和音,色身才会转化。否则心有千千结,整天暮气沉沉的,情绪开朗不起来,唱诵的音声,又如何能顺畅呢?

  持诵咒语能与法界相应,才真是一个不可思议解脱,那需要扫除心中多少的执着呀!同时,那也是我们的功德呈现——平常待人接物无所罣碍,内心充满阳刚之气使然的。

  一个人讲话有威力,令人喜欢听,功德有多大呀!他本身付出的心力要比别人多好几倍,才能令人心服口服的,故说音声从功德中来,所以金刚念诵想念得好,除了理念要清楚外,功德亦须培养。

  换言之,无论梵呗、海潮音,抑或金刚念诵,想要成就,基本上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与空相应,二是要发大悲心。具备了非常空灵的心境,再加上大慈大悲「利他」的心,则念诵出来的音声岂有不庄严动人的?可见平素的修养与功夫的捶炼是应该并驾齐驱的。

  光明灌顶

  忏悔可分为「理忏」和「事忏」两种。前者是从智慧忏悔,这是上根利智的人才做得到的,也就是直接由「法」下手,通达自性本空;后者则指向有道之士忏悔,藉由有道之士的开导而扫除心中的阴霾。

  因为做错事,通常自己的心里都会很难过、很懊丧,内心深处总有挥之不去的痕迹,这条无形的枷锁往往会令人不得释怀,而助长了罪业的形成。「事忏」就是要懂得发露忏悔,请求善知识的加持,或在大众面前诚心悔过。除此之外,亦可以礼佛、朝山的方式去忏悔,拜到光明现前,那也算是得戒。

  各位修法没有灌顶,那怎么办呢?倘若你能修到光明现前,光明即是灌顶。我们唱诵咒语,随着梵呗融入音声海中,音声本身就是光明,即所谓「光音交融」。各位宜多加体会。

  光明本来就在我们的自性中,只因我们的心太粗糙了,烦恼习气又特别重,不晓得起心动念也是光明。动个念头、有个影像,那影像很清晰。何以会很清晰呢?那就是光明的显现。只因我们贪嗔痴的力量太强烈了,盖覆了自性的光明,所以始终认不得。

  生命的枢纽

  当你兴奋时、惊恐时、紧张时,就要懂得去观照。因为让你心脏碰碰跳的地方,也正是我们报身转化的关键处;那是一个人生命初步形成心脉轮的总枢纽。关系着我们的三脉七轮。找到那一点就要把它放松,不要刻意去执着它,这也就是「内空心中」的要领。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一方面的体验,只是从没仔细去加以观察罢了。

  超越明暗

  说到光与音的问题,我们眼睛看的,受了太阳光的照射,感到很明亮,闭起眼睛,就觉得一片漆黑。《楞严经》云:「开眼见明,闭眼见暗」,但是我们所见的现象与能见的心并不在这明暗上,而是超越明暗的,我们应回到此处去体会,而非只是去看那虚浮在表面的明与暗。

  音声的道理亦然,我讲话,你们听到了,我不讲话,你们听到的是外面的鸟叫。所听的境界不同,也随着无常在变化。可是能听的却没有因为这些生生灭灭而失去功能。能见的心与能听的心,难道是两个吗?当然不是,它是光与音的交融处,能听与所听,能见与所见同是那个「心王」。

  依照物理学的原理而言,光也是气。譬如金属制品,亮度较强;非金属物,亮度较弱,其实就是气的强弱所引发的问题。

  声音、外境只是现象,这些被我们所听、所见的都非常有限,可是当我们回到那能听、能见的心时,它却是无量无边的,因为它已然泯除了现象和对立。譬如当我们专心看书时,前面有人走过,你却无所见;距离远一点,超过你听力的范围时,你亦无所闻。然而,只要你找到自己的心,见到自己的本性,这个见与闻的「能」却是无远弗届的。

  不生不灭

  所谓「明心见性」,是既要见到本体,又要见到局部。「性」乃心生,「心生」是缘起,有因缘才会动念。心似大海,念头如波浪。波浪起伏不定,永远在生灭中翻滚不已;但就其「体」而言,它却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我们凡夫总是迷糊在表相的生灭中,看到花,执着花,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完全迷失了本性,而观想心月轮,则等于在观察心念,把迷失已久的心念慢慢收摄回来,将那颗容易紧张的、兴奋的、低沉的、惊恐的心绪融化于无形,以至「摄所归能」 ——归至于自己自性本体——心的源头上。

  所以经常念咒观想,就是要将一切杂乱无章的念头回归到膻中穴的那一点来,使它平和、柔顺、沉着,不再因外境的动静而随波逐流。

  摄心调气

  佛经里说到生命的流转是「生因识有」。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些妄想流转化掉呢?——「灭从色起」。色身的妄想,我们奈何不得,打起坐来,熬腿的酸痛、念头的起伏,我们都降服不了,所以「准提法门」提示我们要从修不净观、白骨观来做最根本的观想。

  如果透过不净观和白骨观的修持,再回转来做准提法的观想,则在摄心调气上,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对生命最直截了当的观想。希望大家能多加熏习。

  三业供养

  在修法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身口意三业供养呢?当我们全身投入、全神贯注时,任何地方有不舒服都不要去理会,要很诚恳的将整个色身供养准提佛母,口业很虔敬的诵咒,意业也很专注的做观想,这才是真正的法供养、无畏供养。能持续如此,自然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进一步与空相应。

  「意密」应该密到什么程度呢?——要到达其它的念头都插不进来,只是一心一意地虔诚供养。

  在打坐当中,身体上或有某地方疼痛,或觉得浑身乏力;口密念诵时,或觉得自己唱诵不如法;乃至意密观想有时感到心浮气躁,这些都是难免的。但不论如何,虔诚是最重要的,一面念咒,一面要想象音声随着自己的心力到达无量无边,遍一切处、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以及法界一切众生。各位倘能如是用心,效果必然非同凡响。

  一切现成

  打坐修法,基本上要把握几个要点。首先要把整个身心放松。《楞严经》「五阴解脱」说到的第一个就是色阴,色阴又叫「坚固妄想」,那是指我们平常总是紧绷着神经,心境上容易因外界的变化而起伏不定,碰到不顺遂的事也常常克制不住而大发脾气。林林总总的习气都是过分执着使然,所以要做到「放松」就得经常熏习、经常回观返照。

  一个人精神能够放松,生理上才能轻松,身心是互为因果的,先不谈解脱与否,身心安详舒泰,就可说已经达到初步的效果了。所以准提法的念咒、观想,看起来好像在抓一个东西。而实际上它是给我们一个疏导、一个轨道,因为我们平常散乱心太重了,只好先以它来做为对治的药方。

  身心松放后,就要慢慢体会观想的境界和内容,把理论与实际生活融会贯通。打坐用功与你所听闻到的佛法——理事配合得宜、串联成片,则身心领会到时,才会真正了然:「哦!原来一切现成!法尔如是呢!」

  生圆不二

  心月轮观不只是准提法的根本,严格而言,也可说是整个佛法的根本。它有一定的层次,由浅到深、有具体、有粗略、有本体、有现象,对一个初学者而言,只好从现象到本体来体会。因为要一下领略「空」是办不到的。这一方面,准提法仪轨提供了我们一系列非常明确而井然的指标。

  心月轮代表真空妙有,是真空,也是妙有。所以起初观想,抓个明点和梵文,也只不过是个过程而已,最终目标还是要回到圆满次第——达到空灵的境界。故说准提法的整个仪轨是圆形的。首尾衔接,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生圆不二。你了解透彻了,生起次第当下就是圆满次第,圆满次第加以妙用,也是生起次第。

  乐、明、无念

  何以要观想准提佛母「身如透明琉璃体」呢?能把身体观成透明琉璃体,五脏六腑不就全观空了吗?剩下一具透明的皮囊,就是要我们不要执着五脏六腑,乃至五脏六腑的感觉,而「琉璃体」也可以说是观空的前方便,与观想光明或白骨放光,道理是相同的。

  其次,讲到「内空心中」,它并没有告诉你空在那个部位,「生起八瓣莲花」,我们的心脏也是八瓣,这是其中奥妙之所在。「红色无根,莲花上现一满月轮,月轮上有字轮;观想字轮右旋绕转」,此中道理亦是奥秘无穷,又与气脉互有关连,同时也在训练我们心念的凝聚力量。

  有人喜欢一坐下来,什么都不想,这样久了,会产生无记,而且这是昏昧,与「空」不同。「空」是清明的。以密宗的道理而言,有所谓「乐、明、无念」,那是快乐的、清明的、无念的。有这个内涵就对了,否则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通常,苦与乐是对立的,而「极乐」则已跳开了苦乐。在四禅八定当中,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 ——离喜妙乐。禅定功夫愈高,愈远离欢喜的觉受。因为欢喜心还是散乱的,与妄想相应。但「极乐」的境界则已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一切执着全然放下,观念上也融通了,所以是妙有的境界。仅仅守个「空」并不圆满,儒家尚且云:「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何况是我们大乘佛法讲「华严法界观」那么圆满的整体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