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补课,老师说了,不做强迫要求,不过,老师还说,届时可能会讲新课。果然,学生到那所补课的校外学校一看,一天5节大课,老师都是自己的任课老师,课程也都是续讲新课。这是发生在北京市一所中学的情形。对此教师集体“走穴”事件,该校主管教学的校领导说:“对于老师利用周末时间在外补课一事,学校的态度一直是‘不支持、不反对’。”(《北京晨报》3月15日)
以补课的名义续讲新课,不怕学生、家长不买账,这样的做法由来已久,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儿了。黔驴技穷也好,抱残守缺也罢,吸引力早已经丧失殆尽的补课行为,大概只能紧紧抓住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不过,撇开这些,在这一起事件中,我倒是觉得校方的表态更耐人寻味,什么叫做“不支持、不反对”?这一态度背后,又流露出时下公共教育机构怎样的情感、意志乃至价值?
这些年来,因为课外补课侵占学生休息时间、加重学生负担,往往遭致有识之士的诟病,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也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然而,很多学校和教师却并不以为意,明里暗里的补课一直存在。其中固然有家长的意愿,却也与学校和教师的主动逐利行为是分不开的。也因此,至少从学校这一层面讲,应该切实承担起匡正风气的使命来,科学安排课程,杜绝补课行为。
教育从来不是空泛的理念,也不是随波逐流的飘萍。在补课的问题上,是什么、不是什么,什么是、什么不是,也从来没有两全之策。“不支持”补课,“不反对”补课,二者的中间状态,难道就是“集体走穴”?试想,任课老师已经在外面新课接旧课,一节一节讲下去了,学校居然还在那里慢条斯理、四平八稳地玩弄文字游戏,如何指导教学?如何约束教师?如何对学生负责?
不客气地说,所谓“不支持、不反对”,就是一种置身事外的观望,一种貌似公允的偏袒,一种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模糊表态。对于社会上对教师滥施补课的不满和责难,校方以“不支持”来搪塞,可谓义正辞严,掷地有声,态度明确;而对于教师的个体利益诉求,校方则又以“不反对”网开一面,个中充满了浓浓的偏袒之意,你们看着办,学校不反对补课,只是不要弄出什么乱子来。
这样的表态,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含糊其辞,八面玲珑。明确表态了似乎又根本没有表态,什么都说了又等于什么都没说。哪一边都不得罪,该维护的其实也维护了,可谓深得“中庸之道”的三味。维护什么?维护一些教师不正当的利益诉求,维护学校随时就可以集体介入的额外补课利益。与此同时,八面玲珑的“不支持、不反对”背后,则是学校教育责任的全面弃守。
目前还没有证实,北京市这所中学任课教师集体走穴事件是否与校方有关联,那些老师们是不是也像以往媒体报道过的那样,属于奉命行事。但是,即便是这些教师的个体行为,学校也责无旁贷,学校必须拿出明确的态度来。在这个问题上,轻飘飘的搪塞是不负责任的,而如果其间真有利益关联,则更是不能容忍的。道理很简单,无论真实情况如何,最终受到影响的都只能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