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奴:新“奴”知多少
第一个提出“奴”说的人已难觅踪影,第一次将“奴”摆上台面是在何时也已无从考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士参与到这一话题的讨论中,各家媒体便开始竞相报道着我们身边的种种“奴生活”,并对“新奴隶时代”的社会现状发出了自己的感慨。
台湾《联合报》
“孩奴”加“房奴”
“孩奴”加“房奴”
“不敢生”的问题不仅台湾有,大陆也有。大陆年轻一代对未来可能被小孩完全套牢感到恐惧,甚至担心自己从“房奴”加上“孩奴”终其一生为“奴”。“孩奴”是指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而失去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状态。这种说法充分反映了中国居高不下的房价和生儿育女的成本。据社会学家统计,在大陆大中型城市养育一个小孩的成本占家庭总收入1/4,估算一个小孩从出生到读大学的开销,达人民币100万元。
在各种现实考虑下,晚生或不生已成为大陆年轻一代的“权宜之计”。去年底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年轻人约28岁生第一胎,比2006年延后近1年。据悉,面对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政府拟大幅提高生育鼓励费用或放宽第二胎生育政策,希望借此激励年轻人积极“造人”。
新华网
究竟谁在奴役都市年轻父母
究竟谁在奴役都市年轻父母
都市年轻人因何沦为“孩奴”?有人认为是因为现代都市生活成本过高,也有人认为是都市年轻人心态不成熟,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结果。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扬认为,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城市生活成本相比从前有所增加,都市年轻人面临的生存压力较大。所谓的“孩奴”与“房奴”、“车奴”一样,都是城市高成本生活压力下都市人对自身处境的一种解嘲;而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来讲,如果“孩奴”之说成立,那么应是由来已久的,哪个父母不是心甘情愿为子女奉献一切,对于一些现在还在“啃老”的都市年轻人来说,他们身在家乡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孩奴”呢?
“孩奴”思想之所以能引起许多年轻人的共鸣,从另一个方面讲与其“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不无关联。年轻一代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年代,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精神世界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如今人到壮年,却在离开父母走入社会后遭遇激烈的竞争和空前的压力,在抚养子女时又感到力不从心,使其内心产生严重不适。此外,他们将自身追求高品质生活和高消费的理念,强加到了自己孩子的身上,自然会感到身陷窘境。
《江门日报》
就业压力催生考证热高校学子成“证奴”
就业压力催生考证热高校学子成“证奴”
我国一些行业实行的从业人员准入制度,让有意选择这些行业的大学生不得不考取相关的证书。这几年,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已经有了多项职业资格。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目录,规定了90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要有职业资格才能进入。过去,只要有学历就可以就业,现在和以后的趋势是既要有学历,又要有某个职业资格才能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一些大学生说,现在,做律师要有律师资格,跑保险要有保险经纪人资格,文秘人员也要有秘书资格,甚至做推销员都要求最好有推销员资格。
因此,如今的大学校园充斥着各类证书考试的报名培训:计算机、雅思(IELTS)、注册会计师、驾驶证、软件工程师、报关员、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考试等等。在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时候,“考证热”成了一股高烧不退的潮流,高校学子纷纷摇身变成“证奴”,且以持有证件数多为荣。
《北京晨报》
春节7天花成“负翁”80后的你成“节奴”了吗
春节7天花成“负翁”80后的你成“节奴”了吗
虎年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80后白领没有分享节日后的喜悦,而是纷纷在网上晒自己的春节账单,面对节日巨大开支,年轻白领叫苦不迭地称自己在相继成为“房奴”“卡奴”“孩奴”后成为了新一代的“节奴”。
“父母:红包1000元,礼品2000元;岳父母:红包1000元,礼品2000元;爷爷奶奶压岁钱:500元;表姐孩子压岁钱:200元……”这是网友“不差钱”晒在网上的虎年春节的账单。回帖网友除了无奈和唏嘘之外,无不表示同情。
针对“节奴”的这种现象,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学家施雪华教授指出,“节奴”不仅存于80后群体,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主义文化是产生“节奴”的原因之一,而消费文化背后的“面子文化”为根本动因。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相互礼尚往来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值得提倡的。这对于促进节日的和谐氛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增加节日文化气氛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过年送礼成为一种负担就丧失了庆祝传统春节的意义,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平衡。
《东方早报》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现实中,生活着这么一群“奴隶”:拥有自己的办公桌、电脑,靠为雇主服务赚取报酬;同时,须向某个或几个“债主”提供财力支持或无报酬的服务,不能反抗,只能默默承受。“债主”或是现实存在的房子、汽车、奢侈品,也可能是虚拟的人情世故、理想抱负。我们将这些白领“奴隶”简称为“白奴”。
说到底,能把他们逼到这个地步的,除了竞争激烈的社会现状,还有他们没能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事业,终日迷迷糊糊地过日子,随波逐流地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以致把自己逼进了“奴隶”的地位。
一个人的生活,是由多方面的环节组合到一起的:家庭、婚姻、工作、娱乐,各个环节相互关联,任何一个都需要花费心思、好好规划。
所谓规划,就是要让自己明确,什么是我需要的。工作上,知道自己要什么,就不会盲目地选择不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就不会浪费时间发展不必要的技能;休闲时,合理规划自己的经济收入,就可以避免花钱买后悔,可以用最少的钱买最大的物质享受;家庭生活中,夫妻协调、父母沟通,这些都是深奥的学问。首先,你必须想清楚,什么是你最在乎的,是平凡稳定的生活,还是充满刺激的冒险,想清楚之后再回过头看问题,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已经迎刃而解。
《新闻晨报》
调查:你“奴”了吗
调查:你“奴”了吗
如今的我们,似乎正变成传说中的“奴隶”。但和古时不同,在当代社会,那些房贷压力大的被叫作“房奴”,养不起车的则是“车奴”。
有人断言:一个“奴时代”已经来临。对此,“晨报·问卷”实名调查570名25-40岁的上海市民。结果显示,过半人觉得自己不是任何一种“奴”。而在“房奴”、“车奴”、“卡奴”、“节奴”、“孩奴”中,“房奴”排名第一。不少人认为,这和去年至今,上海房价居高不下,房贷压力不小密切相关。近期热议的“孩奴”紧随其后,排名第二。票数最少的则是“节奴”。后者是指频繁受困于各种非过不可的节日,自己很厌烦却无可奈何。
但有的人也认为,自己什么“奴”都不是。“压力是有的,但在能接受范围内。用‘奴’这个词不太合适。”顾先生说,买不起房子就不买,车子也是,有能力时再买。
针对“您认为产生这些‘奴’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64%的受访者认为,社会生活成本高是首因。还有14%的受访者则认为,“奴”出现是因为“个人攀比心理导致的高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