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新问题:过年到底该去谁家?


80后新问题:过年到底该去谁家?
  2009年刚结婚的小C没有想到和老公的第一次红脸,竟是因为“过年”——这个在中国人眼里最喜庆的字眼。
  今年过年是婚后两人共同迎接的第一个春节,小两口早早开始盘算起了“今年春节怎么个过法”,而双方父母也都不约而同地提早打来电话试探他们过年的安排。
  小C当然知道父母们话里话外的意思,无外乎就是希望她和老公一块回家过年,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小C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丈夫家远在安徽,自己的父母则在青海,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回谁家,另外的一家都将出现两位白发老人除夕夜合家团圆之时冷冷清清打发漫长春节假日的“凄凉”情境。
  眼看离春节一天天的近了,小C和丈夫还是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不仅仅是小C的苦恼,也是当下很多年轻夫妇,特别是独生子女夫妇的“烦心事”。
  临近过年,《青年社交》开展了一次“回谁家过年”的大调查,约两成女性认为爹妈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希望可以回娘家过年。参与调查的人员中,打算让双方父母一起过年以及一年轮换一家的各占三成。还在挣扎的人群有6%。
  犯难,过年回婆家还是娘家

image

  28岁的小C,2009年5月终于和谈了三年的男友喜结良缘,沉浸在新婚甜蜜中的小两口却遇到了一个难题。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到底到谁家去过呢?
  小夫妻俩都是“80后”,都是家里的独生宝贝,从小到大没离开过父母。除夕夜,中国人就讲究个团圆,谁不想守着自己的父母一起吃饺子守岁,但对方的父母同样是父母,同样盼着子女回家团圆。究竟谁该迁就谁,陪哪一方父母过年?既要考虑两边老人的感受,又要照顾到夫妻双方的接受程度,还得避免为今后生活埋下“炸药”。这个问题让第一次离开父母的“80后”小夫妻左右为难。
  丈夫小P说:“大过年的,屋里就剩老两口,别人家里都热热闹闹,我们家里冷冷清清的,一想到这儿,我心里就不舒服。”小P主张:“按照中国传统,女方嫁入男方家,就应当以男方为先,回家当然是回婆家啦。要不然,让街坊邻居看到了,还会讲这个儿子不孝顺,没出息,我还有什么面子?”
  妻子小C也有话要讲:“现在都21世纪了,提倡男人应当有绅士风度,凡事要讲究女士优先。男方应迁就女方,回娘家过年。连这么点小事都要斤斤计较,还怎么彼此宽容地过一辈子。”小C还说,因为她们家是个大家族,每年过年都是所有亲戚一起吃年夜饭的,非常热闹。去婆家,一共只有四个人,一点都感受不到过年的气氛。“说得难听点,爹妈养了我二十几年,死活我都要回自己家过年。”
  小C说,两口子也不想为了这个事情闹僵,影响感情,“我们现在成了祥林嫂,只要碰到结婚的熟人就问问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过个年还真让人犯愁。”
  在采访中,大多数被访的80后儿媳,都表示不愿意回婆家过年。“都是独生子女,过年我要是不回家,家里就冷冷清清的,多心酸啊。”“和婆婆相处起来总有点别扭,过年本来就是休息,如果整天还得戴起面具做人,多累啊。”她们觉得,回婆家过年的习俗,就是“夫权制”的传统观念作怪,“不说年年回娘家,至少娘家婆家要平等对待吧。”
  成功,把双方父母接过来一起过年
  结婚已经3年的小王夫妇,一点也没觉得过年有什么好犯愁的。“我和我老婆也都是独生子女,刚结婚的时候确实也为去哪家吃饭烦恼。不过好在大家都是上海人,和双方父母商量了一下后,大家决定年三十就在外面饭店两家人家一起吃年夜饭。”
  小王说,现在好多年轻小夫妻都采取这样的方式过年。既不会每年临近过年就为了过年去哪家吃年夜饭而吵架,两家人家一起吃饭也会更热闹,感情也会更好。《青年社交》在开心网上进行的关于“新婚小夫妻大年三十去谁家吃饭”的大调查中,有近36%的小夫妻选择“把双方父母接过来一起过年”。
  不过小王也指出,一起过年对于同住在一个地方的双方来说比较方便,如果双方相距甚远,来回的交通问题,也会阻碍这一计划的成功实施。
  无奈,各回各家过年
  “没办法,经过商量,我和老婆打算过年就各回各家,各陪各妈过年了。”《青年社交》通过开心网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的夫妻今年过年就有此打算。小L夫妇虽然都是上海人,但由于双方都要和自家亲戚一起过年,就没办法两亲家一起过年了。
  丈夫小L说,虽然平时父母和姐姐住在一起,但是过年姐姐一家要回河北的婆家过年,家里就剩下父母两人了。“过年就两个老人太冷清了,我就还是按照每年的习惯,回家陪父母过年。但是我老婆家是大家族在一起过年的,他们也说要我们一起过年,但是父母总归觉得有点不自在,还是自己过吧。”小L的老婆也因为姐姐常年在国外,所以过年也要守在父母身边。
  小夫妻虽然不情愿,但是为了能让各自父母能开开心心过年,就只能在大年三十分别陪自己的父母过年了。“唉,365天,天天待在一起,就一天不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小L有点自嘲地聊以自慰。
  妥协,轮流去各家过年
  在《青年社交》的调查中,“每年轮流,一年去男方家过年,一年女方家过年”的选项以36%的投票率成为第一名。
  X夫妇今年过年去婆家。他们似乎没有碰到其他小夫妻的问题。“我们结婚前就把这些‘头疼’的问题都商量清楚了。”小X告诉记者:“双方父母把我们养大都挺不容易的,结了婚都想多带一个人回家,但是我们双方家都不在上海,每年去一家,就当是过年旅游呗。”
  “独生夫妻”让回谁家过年问题越发严重

image

“独生夫妻”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也给中国传统习俗带来了冲击。
  从197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到目前为止,我国大约有1亿左右的独生子女人群。
  如今,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步入了婚育阶段,独生子女父母一代也正在进入老年。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独生夫妻”家庭在我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并将成为社会家庭模式的主流。
  同时,我国现已步入老年型年龄结构的国家行列,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4亿,占到总人口的10.2%,并正以每年3%的速度急剧增长。
  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老龄化社会的步入,“421”模式,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独生夫妻”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也给中国传统习俗带来了冲击。
  “春节去谁家过年”已成为过年最讲究团圆的国人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
  过年多姿多彩 未必非得回家吃饭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对媒体表示,过年,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的精神涵义,“扬弃不等于放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需要现代的人们去挖掘、光大。不要担心,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什么时候都是节日的主旋律,变只是方式的变化,传统的节日并没有丢失。我们对春节也有包容的态度,过年这是一种节日的形式,允许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方式,如果一味地指责人们淡化春节,也是不符合现实的,更是不明智的。
  许多社会学家都曾指出,过年应该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要拘泥于家人团圆的唯一形式。现代社会受全球化的冲击,再加上客观的现实,诸如儿女在国外工作、或是因为工作需要而不能回家的,应该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通过可视电话沟通,也不失为一种补偿,不能强求所有的人过年都必须回家。他建议年轻夫妇应在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多和双方父母交流,做好双方父母的思想工作,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解决办法。同时,作为家长也要开通些,为孩子多考虑,多些宽容。
  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的夏学銮教授向媒体推介了武汉百步亭社区的“过年方案”:一到春节,百步亭社区的居民每家都会做上一道拿手菜,聚在一起,联欢聚餐,其乐融融,他们把除夕夜的大餐称为“百家宴”“千家宴”。夏教授说,春节里亲情不是唯一的纽带,还有友情、人情……孩子不在家,邻居、朋友聚在一起也可以过一个热闹年。
  “今天,在教育孩子孝顺老人的同时,现代社会应发挥社区强大的整合功能,‘积极养老’已经在一些城市得到了大力提倡,那么过年呢,当然也应当和可以创造出更丰富的形式,没有孩子在一起团聚的年一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夏学銮说。

我的梦想我的家,缤纷生活尽在摩研E生活。(上海生活社区)
请点击    加入摩研E生活,诸多奖励等你来领取   

上海论坛 摩研E生活 闵行论坛    www.80mydre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