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lain
1、丰田的实力一直都不可小觑,尤其这样的企业懂得经常修正自己的错误,对任何企业都是可怕的对手!
2、虽然本人对日系车并无太多的好感,或许这里面有那么点政治因素,不过满足最大众的需求,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制造和管理模式、稳定的产品品质一直是丰田世界竞争力的法宝。
3、即便丰田在国内姗姗来迟,错过了两次“大好机会”,但是后来居上的丰田依旧凭借凯美瑞、卡罗拉完成了中国战略布局。
丰田不愧是丰田,从经济危机到召回门事件,坚强挺进的丰田并没有因为市场氛围的逐步宽容而缓气。3月9日,丰田汽车公司发布了"丰田全球发展愿景",剑指2020年,重点战略转向新兴市场和发展新能源汽车。
大众的2018战略,丰田的2015中期举措;
在于大众,更多描述的是渠道、车型、环保等等;而在丰田,对技术、产品等却着墨甚少。或许这也正好是两家企业的形象标贴。
很显然,丰田章男的2015中期举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众2018战略。无疑对于世界级企业而言,举措也好,战略也罢,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消费者、记者、以及经销商伙伴、供应商等利益相关体有一个整体的愿景和思路。——与国内舒服哥的“2015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传福兄的“2025世界第一”有同曲异工之妙。
毋庸置疑,新兴市场和环保动力车型将是未来丰田发力起点。当然,其中的新兴市场包含了中国市场。丰田的中期举措到是给了许多专家学者打了一剂“鸡血”,让专家学者对技术本土化、人才本土化过于保守的丰田多了一份期待,“丰田终于意识到了中国的市场的重要性。”
但,在笔者看来,这或许也只是专家一厢情愿而已。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丰田爽加快推进“本土化工作”的期望无疑又要落空了,即便丰田将面临着很大的市场压力。毕竟,对于丰田而言,抢夺市场的法宝并不在于技术、不在于产品、而是“最大众的需求,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制造和管理模式、稳定的产品品质”。
丰田中期政策中的“因地制宜"
一方面,要实现“新兴市场50%的比例”、“中国市场15%占有率”、“5%的丰田集团营业利润率和约1万亿日元的营业利润”的目标,丰田不得不将依赖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毕竟,在北美,复兴的通用加剧了丰田在北美发展的难度;欧洲,更是一块难以攻克的市场城堡;而日本本土,也面临着种种竞争;
也就是说,要想实现目标,丰田只能依赖新兴市场。
但是另一方面,丰田却对新兴市场的傲慢依旧横行,明显的歧视性区域对待被明确描述在“中期举措”内:在日本,丰田将利用世界先进生产技术和产品;在新兴市场,丰田只愿意在新兴市场讨论增加投资的时期和规模。
在日本,丰田将有效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和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生产混合动力车等拥有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在欧美,丰田为有效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将努力提高现有工厂的运行效率。
在新兴市场,丰田将在确认是否需要加强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讨论投资时期和投资规模。
不管是10年的质量门事件,还是近期发生的被迫召回门事件,我们应该意识到,错的也许并非是丰田,而是我们自己。太过宽容了~~~
a.2010年丰田“质量门”事件,丰田对美国的消费者给予了上门维修和交通费、误工费等方面的补偿,并准备接受美国政府开出的巨额罚单,然而对于中国消费者的赔偿要求,丰田公司却一直不予理睬。直到在浙江省有关政府部门反复调处、拒理力争的情况下,才有部分车主人均获得300元左右的补偿,但是中国其他地方的丰田车主,可能连这点补偿都得不到。这显然不仅仅是中国消费者与外国消费之间的“歧视对待”,就连不同区域的中国消费者之间也是“歧视对待”。
b.因存在发动机漏油风险,近期,丰田公司在全球范围召回汽车近170万辆,其中,日本国内127.7万辆,美国、英国、德国等海外市场41.1万辆,包括皇冠、雷克萨斯等多种车型。而在国家质检总局的“干涉”下,丰田汽车中国公司才追加发出召回令。
为什么在美国丰田章男哭得是泪流满面,到了国内只是鞠躬致谢;为什么全世界数百万召回车辆,却故意忽略国内消费者?丰田傲慢背后是新兴市场的过于宽容,这也是纵容丰田“区域歧视”的根本原因。丰田是个典型的唯利是图者。所谓在商言商,丰田的诸多做法都离不开投资效益,这本身没错。但作为丰田公司影响最大的市场,就是这个为其创造巨大利润的庞大消费市场,却经常遭遇丰田的“歧视性礼遇”——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