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消息自发布以来,舆论叫好之声不绝如缕。至于说,免费了以后怎样,国中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实际运行的情形到底怎样,暂时好像还顾不上理会——按照中国人的行事逻辑,凡事总需要一点一点来,既然公共图书馆已经免费开放了,社会文化的重建似乎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然而,很多看似“自然”的事情往往未必然,从起跑线上腾跃而起的,也并不都能够一定终点撞线。免费开放了的图书馆,只是砍掉了以往本来就不该存在的门槛,破了一个题儿。若想真正让文明惠泽民众,让民众亲炙文明,乃至经由自由阅读而培育出现代公民的精神和价值,可能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大凡公共图书馆,都应有足够的吸引力。缺乏吸引力的图书馆,很难体现“公共性”,也不可能散发恒久的魅力。而公共图书馆的吸引力体现在哪里?我想,一方面,图书馆应该有长期积累、聚合起来的文化厚度,比如足够丰富的图书,足够浓郁的氛围,以及适合思考的空间、源源不断的新书新思想……
也即,起码要有书可读,有新书可读。不过,现实并不乐观,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4日报道,河南省部分市县图书馆由于缺少经费、图书更新慢等原因,正陷入读者大量流失的尴尬境地。报道中提及南阳市图书馆年购书经费只有五万元,这个藏书量全省第四的图书馆,已经一年多没有购进一本新书了。
南阳市图书馆如此,其他的基层图书馆也好不到哪里去。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王家新日前表示,2009年全国2491个县级图书馆中,每个馆财政拨款收入平均89万元。其中东部地区比较高,是198万元;中西部只有49万元左右。事实上,刨去人员和公用经费的支出,已很难有钱购书或者组织文化活动。
很难设想,一座座散发着陈旧气息的破败的图书馆,能够让人神清气朗沉迷其间,更不要说承担教育社会大众的职能了。这样的图书馆,开放与否、门槛高低,之间的差异其实并不大。人类的文明本来就是一条思想激荡的河流,图书馆一旦没有新书补充进来,则很快就会呈现出某种断流的萎顿和疲态。
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还应该能够在社会上营造读书向学的氛围,养成沉潜自信的心灵。即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建造起一座图书馆,现代人从中汲取滋养,润泽因为忙碌、因为欲望、因为急切而变得焦虑的心灵。春雨润物,水滴石穿,这样的“慢”,不仅是对现代生活节奏的矫正,更是一种文化的重建。
免去门票不过是铲掉了公众通往图书馆路上的一块小小顽石,而一种沉潜自信、行之有度、顾盼自如的文化气度,一种积极健康、讲义务负责任的公民精神,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这种努力不是可有可无的文化点缀,也不是闲来翻书、无聊看报的漫无目的,而是这个时代最为稀缺的精神气质。
民间从来不缺少这样的努力。《中国新闻周刊》25日报道,从2007年开始,北大硕士李英强与一些同道致力于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几年来,这个完全依靠民间捐赠发展起来的“立人”图书馆,在全国建起9所分馆。这些公益图书馆扎根乡村,提供阅读服务,开展乡村教育,举办读书会、电影会、冬夏令营、访问学者讲座等等活动。
“立人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不是说弄些书放在那里就好了,希望这个乡村图书馆能够成为当地的教育基地和文化中心。”李英强和他的同道们摸索的“立人”,正是通过乡村少年经由图书馆这个公共平台张开眼目,“思想改变世界,读书改变生活”。其所“立”的,当然是有着现代公民意识的新青年。
与公共图书馆相比,“立人”乡村图书馆最值得珍视的价值,就是其“立人”的理念以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笃实态度。比如,“立人”每本书都经过精心挑选,多是“入门的、经典的、常识性的书”。再比如,“立人”总会有意识给阅读者一些好的建议,可以说,这里的书是流动的风景而非僵死的收藏品。
以“立人”作为参照可知,眼下的一些公共图书馆缺乏的并不仅仅是经费,与经费一样捉襟见肘的,还有文化、思想、价值、理念。很多图书馆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图书馆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么将一些图书视为保值品,深藏不露;要么热衷于将本来很少的资金用于迎来送往,多年不进新书。
甚至包括一些地方主管官员,也不理解图书馆在培育民情、重建社会中的价值。往往有钱大搞城市建设,却无钱供图书馆购书、组织活动。前述的河南南阳市,为了与湖北襄阳争夺诸葛亮故里,巨资兴建仿古建筑,启动“卧龙岗文化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而到了市图书馆这里,却一年只给5万元购书费。
可见,图书馆的“公共性”价值不彰,固然与社会公众平素缺乏相关训练、影响有关,也与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密不可分。在一个城市建设越来越趋大趋洋趋商的时代,图书馆之类的文化设施,只能越来越边缘化。即便建起一些高楼,内里也是空洞无物,不过是地方上的一处“标志性文化建筑”而已。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在怀念老北大时期自由旁听、自由进出图书馆的情景?为什么杭州图书馆多年来一任乞丐、拾荒者自由穿行让人生出许多感叹?根源就在于,一个禁锢越少、门槛越低、声音越杂的时代,才越有可能养成拥有健全心志、丰盈思想和自由灵魂的责任公民。开放的心灵,从开放的图书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