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去重庆是在两年前,接女儿回京读书。时隔两年回重庆,觉得山城变化满大的。这次八天的重庆之行之后再品重庆,几许回味值得记忆:
首先觉得这个山城变得清洁了。我能明显感受到这里城市化的进程,以往雾蒙蒙湿漉漉的山城道路上满是泥垢,如今的街道显得干净多了。一些重工业的迁出,也使得这里的污染减少,空气也显得清新了许多。
再有就是这座城市并不象宣传中的那样成为文革时代的“红海洋”。我和女儿下了火车乘坐长途车去县城,在要上车时听到车上的其他乘客正在一起合唱,我第一感觉就以为是“唱红打黑”武装了思想的百姓在自发唱红歌,但是上车一看,却是已上车的乘客在随着车载电视合唱港台卿卿我我的一首歌,那一刻真让我忍俊不住。
同时我也感觉到,这座发展着的山城淡化了很多以往的古朴厚重,原有的山城韵味也在逐渐减弱,这让我涌出压抑不住的遗憾——我嗅不到以往湿漉漉空气中麻辣的味道;以往镇上200年的小古桥被现代重建的更大更高更流线的水泥桥更替;以往小河旁长满青苔的古朴的甬道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河堤两岸硬化的水泥板……崭新的形象让我看不清这座城市曾经的厚重的味道!在宽敞平缓的公路上行驶,如果不是山峦起伏,我辩不清自己是身在重庆还是身在杭州、广州、宁波……
我忽然想起三年前曾去过的巴黎,我写过一边博文《巴黎的韵味》,忆起车行赛纳河畔,一座座古桥从我身旁掠过,那一刻,我感觉我似宫廷舞会的舞者,那身边缓缓掠过的古桥如盛装的舞伴。巴黎是个长期保持自己韵味的城市,是个值得留恋的城市,而我们国内的城市在发展和创新中如何保持城市的韵味,那些城市的主官们是否仔细思考过这些呢?
听说重庆的主官要把沿路的树都换成银杏,老百姓说这是劳民伤财树形象,我到觉得是一些领导喜欢展望未来但常常遗忘过去,甚至于彻底否定过去,然而,那些彻底否定过去的人又往往希望自己能被未来所记忆,这之间是否矛盾呢?
不敢多想也不敢多写,跨省是有先例的。还是发几张我拍照片吧:
下图:以往古老的河道和古桥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全新形象
下图:古井边的女儿
下图:乡间埋锅造饭的场面很是震撼
下图:乡间小路
下图:冬天里的春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