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十一)•“回娘家”》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民间对正月初三很重视。据说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后又称“小年朝”。

正月初三,旧时又称“开井日”。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要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名曰“开井”。初三夜,要把年节时用的松柏枝及所挂门神门笺等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的俗谚。民间以为,正月初三还是谷子的生日。这一天要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和豆类,因为“豆”与“斗”同音,不吉利。

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还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被老鼠叼走。并要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正月初三的老北京,嫁出去的女儿们,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却有不同。

在老北京,丈母娘及其丈母娘家中所有人在对待姑爷的这个问题上,那是格外的好,可以说只能用“非常的客气”一语来形容,有个俗话叫做“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正是这好字的注脚。

具体到如何的好,可以以老北京的姑爷们的座次来证明。

那个时侯的老北京人,走亲访友论到坐次时,坐中无论长幼尊卑,姑爷的坐次永远是头席的,姑爷坐下之后才是尊卑长幼依次而坐。不仅如此,家中来了一般客人,自家人作赔即可。若是姑爷上门,仅自家人赔客是不够的,还必须到村里请有身份的外人如长辈如村长之流作赔才行。由此可见其规格之高。其对姑爷之重视跟好来。

走亲访友中,若无特殊事物,一年中姑爷一般只拜见一次丈人——也有两次的,但不多见——这一次便是在正月初三。

在过去,正月初三这一天,一家子早早收拾准备妥当等候姑爷上门。觉得时辰差不离了,就派一个小孩,在大门外了望着。见来了便跑回去报告。一家子除了丈母娘外都要去大门外迎接。

丈母娘呢?有更重要的大事要做。即:煮荷包蛋。一般是煮两只,家境好的也有煮四只六只的不等,而且煮好荷包蛋后要亲手端着,笑眯眯地望着甫一进门的女婿,只待姑爷亲亲热热地喊一声“妈,您老过年好。”便答应着赶紧递给姑爷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