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谈锋交流硅谷创新


     2011年2月18日,老朋友谈锋再次来访长城战略研究所,和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谈锋在中关村生活和工作了二十多年,其后又在硅谷生活和工作就长达21年,而且都是在为中关村的企业和政府部门服务:头7年在硅谷创办和服务于为四通在美国的分公司,这也是中关村企业在硅谷成立的第一个分公司;接下来的7年中关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副总裁;而最近的7年则担任中关村管委会驻硅谷办公室主任,为中关村和硅谷之间的人脉网络搭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独特而又丰富的经历,使谈锋既深入了硅谷,又了解中关村,因此,他对我们即将出版的《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一书阅读的非常认真,并且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补充材料。我在书中在比较硅谷和128公路区域时曾经说过,硅谷是华人最早登陆的地方,而128公路地区是欧洲人最早登陆的地方,两地的历史差异有可能是造成两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差异原因。对此,谈锋非常赞同。他提出128公路是以波士顿为核心的。而波士顿的重要特征是很深的爱尔兰人烙印。“绿三叶草”是这个城市的特色。爱尔兰的文化传统是天主教的、也重视教育、精英。这就使得128公路地区是美国学术最发达的区域。但另一方面这种文化也有他的局限性就是精英、保守和不开放。例如王安电脑,虽然是家华人公司,但同时新英格兰的特征更加明显,尤其是他的等级制、家族传承和不开放等等,使得后来王安电脑烟消云散。

     与之相比则是硅谷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这个介绍已经很多了,谈锋特别向我们介绍了斯坦福大学教授恰克·豪斯(Chuck House),以及他所著的《惠普现象:创新和商业模式转型》(The HP Phenomenon: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Transformation)书里面认为,惠普这个公司代表了硅谷60年的全部缩影,其创业的过程也代表硅谷的创新全部要素:两个未毕业的学生创业,来自教授的天使投资,车库创业,一个企业推动了一个产业,斯坦福大学衍生企业,产业化转化等等。自HP创立以来已经60多年过去了,今天硅谷的六大企业:谷歌、苹果、英特尔、思科、甲骨文、惠普仍然是硅谷创新的代表。谈锋介绍了知名硅谷研究者和创投人士保罗·格拉汉姆(Paul Graham)的发现:硅谷成功的关键是吸引了:第一种是不停创新的技术怪才,第二种是有钱要去投资的风投。这两种人在地理上走到一起,硅谷就产生了。第一种代表了科教资源,硅谷和波士顿很多。但是投资人不愿意在波士顿。而纽约则对技术专才没有吸引力。卡内基梅隆虽然有最好的计算机大学,但同样无法吸引这两类人才。我觉得这种观点非常新颖。

     而格拉汉姆则在对硅谷的深入见解基础上,开创了Y-孵化器模式。Y-孵化器为有意创业的创业者举办为期三个月的训练营,每年在加州的山景城办两次,每次吸引大约1000个申请者,从中挑出40个入选者。Y-孵化器向每一个入选项目提供1.1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外加每个项目成员3000美元的津贴,交换条件是项目5%左右的股份。正常情况下,训练营结束时,学员会拿出一个能够运行的产品,有自己的客户和收入。他们还能在“展示日”( Demo Day)上向投资者推销自己的产品。那一天,沙丘路(注:硅谷的一条公路,以风险投资公司聚集闻名)上的风险投资家和所有著名的硅谷天使投资人,都会蜂拥而至。2010年8月,Y-孵化器最新孵化出的36家创业公司,有30家得到了风险投资,很多都超过了100万美元。

     Y-孵化器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改变了硅谷的天使投资业态,不断有消息传出,硅谷的重量级天使投资人聚会商讨如何应对Y-孵化器带来的挑战。谈锋也对这种新兴模式非常看好,希望能在中关村引进这种新模式。我一向认为相比硅谷来说,中关村最大的薄弱环节是天使投资,近年来硅谷的天使投资也不断有新业态产生,中关村应该进一步对硅谷的天使投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

左起:张浩、谈锋、赵慕兰


 

我的相关日志:


2010-11-02 | 创建全球链接,打造世界光谷
2010-10-30 | 与曹聪讨论中国科技政策
2010-10-27 | 空中飞人:走出去建立全球链接
2010-10-22 | 与台湾拓墣所探讨大陆与台湾的新兴产业合作
2010-09-28 | 硅谷的经济引擎:身处险境
2010-08-30 | 大宗商品与全球化
2010-08-23 | 一个智库的成长故事
2010-08-13 | 大国崛起需要丰富的区域创新作前提
2010-08-11 | 参加许良英90寿辰生日派对
2010-07-12 | 为“瞪羚企业”喝彩
2011-02-21 | 奥巴马到硅谷寻求经济复苏的原动力
2011-02-12 | 夏嘉曦:掌握着清洁汽车产业钥匙的“天才小子”
2010-12-03 | 在美国人家过感恩节
2010-11-17 | 萨特米尔:中关村的发展出人意料
2010-10-25 | 跨区域半导体产业组织者:陈立武
2010-09-09 | 刘宇环:产业跨区域转移流动的组织者
2010-07-22 | 区域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前提
2011-02-18 | 与宁波市领导谈发展模式
2010-08-27 | 产业原创——世界一流园区的产业梦
2010-07-02 | 莫斯科随笔
2010-06-08 | 陈大同:从创业到高技术制造业产业组织
2010-05-03 | 我所重视的高新区的五个指标
2010-04-21 | 硅谷创新的秘诀:天使投资
2010-04-19 | 中关村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最闪耀的名片
2010-03-31 | 中关村与硅谷:从学习到多层次互动
2009-03-02 | 访硅谷著名的育成中心“橡子园”
2008-09-16 | 王德禄:火炬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前瞻性成果
2009-11-23 | 领先世界 中国高新区还要做几件事
2009-10-12 | 对硅谷模式的新看法
2009-09-14 | “光谷”学习硅谷
2009-08-29 | 点燃创业引擎的天使投资
2009-03-20 | 将中关村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意义重大
2009-02-27 | 访聚光科技公司CEO姚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