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工资不及农民工,昭示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华西都市报报道,针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待遇,不少待遇的确比农民工的待遇稍微低一点或者持平。年初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成都各劳务市场采访发现,不少工厂给农民工开出的待遇都在2000元/月以上,还特别注明了休假、加班工资等福利待遇,与一些面向大学生岗位的待遇相比,部分职位稍微有所差距。

  那么,前来参加招聘的应届毕业生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昨日,成都人才市场对进场求职应届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45%的被调查应届生求职者认为这是正常的,工资待遇高低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35.5%的应届生求职者对此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成长空间更广阔。

  最近老是有人拿大学生的工资跟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比,说民工工资怎么怎么比大学生多了,不禁纳闷,为什么感觉农民工工资就不能比大学生多呢?恐怕更多人把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工资比较,是要说明一个教育误区,扩招误区,高学历误区的问题吧?之所以,大学生的工资不及农民工工资中,只是普通老百姓的子女罢了,如果是有钱有权有势人家的大学生,难道他们还会比农民工工资低吗?别把大学生抬老高再往下摔。

  现在砸出个大学生是需要很多的钱,现在找一份很好的工作如果没有钱、权不是那么容易的!现在拿多少工资是要考虑你的“能力”,不管是你的社会关系,还是你的实际工作能力。如果没有前者,即使你有学历,学习再好,不一定能在社会里面混好!因此,学历不重要,高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指出,随着大学毕业生供给增多和青年农民工数量减少,我们还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工资水平有趋同的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体现了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在提高,另一方面意味青年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加剧——部分青年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较早,积累了经验技能,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较好地满足了中国制造业发展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可能会与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竞争关系。

  一些人老拿大学生的工资跟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比,说民工工资怎么怎么比大学生多了,这又有点看不起民工味道,这是社会价值观导向问题,老拿民工说事儿把自己抬得跟个圣人似的也是个人素养问题。从学生角度看。多年的光阴和不菲的学费(对大部分学生)的付出在毕业时想得到一份好的工作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从农民工来看,他们出卖劳动力拿工资是很正常的,有的工作还是很危险的。是他们支撑了城市的建设,多少高楼大厦是他们建的,脏活累活全是他们干的,人要懂得感恩,人人生而平等,凭什么还鄙视农民工!劳有所得是合理的,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盲目扩招造成各种资源短缺,大学生成批量生产,自然会导致现在这种现象。情况不同,所以说不要单纯拿大学生和农民工比较,也不要随便说农民工不好。

  另一方面,为何不拿农民工与国家公仆么工资比较呢?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吹冷风喝饮料的国家公仆们,凭啥要比大学生、农民工拿得多?难道进去花的钱越多,就该拿的钱越多吗?

  是谁造就了今天的局面?我们的人才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必须接受市场的考问:我们能及时提供这些人才吗?什么是人才?被需要的就是人才,适用的就是人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就是人才。教育恰恰在培养实际意义上的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上存在着很大差距,这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身价下跌的真正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把评价学生,偏重于知识量的考查,一份笔试成绩几乎决定一切。而忽视学生潜能的挖掘和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高校一定要牢牢抓住“育人”这个办学的根本,紧紧把握“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把人格和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各个环节上。我们培养的学生有知识、有能力、专业适应市场,人格健全高尚,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社会如何不欢迎?身价如何缩水贬值?这些问题,与就业靠得最近的大学教育应当反思研究,小学、中学教育也不可置身局外。

  人才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超出经济发展的需求,工资待遇必然下降。这年头农民工工资待遇上升,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经济依然没有摆脱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模式,另一方面也说明三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依赖的人口红利即将结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迫在眉睫。

      
网民:大学生与农民工比工资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