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一名医生的微博上出现了以第一人称讲述的与濒死患者的故事。其中有“您就等我下班再死,好不?”等字眼。微博上还张贴病历,将病人宣布临床死亡称为“亮点”、“今晚可以睡个好觉”……很多网友质疑其医德,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同情她说出真心感受。目前,这名医生所在医院已停止其处方权并调离临床岗位。(《广州日报》2月24日)
眼下,涉事医生已经因为“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不当言论”被医院调查,然而,经由这两条“声情并茂”的微博所激发出来的公众情绪,正在发酵,并很自然的融入了参与者的个体感受,进而演变成社会公众对于医生医德的行业性置疑。而在这股置疑的浪潮之下,一部分“同情”的观点同样令人瞩目,比如说,有网友认为这不过是在“发牢骚”而已,谁都会有对工作丧失热情、甚至产生倦怠的时候。云云。
医生日复一日地穿行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亲眼目睹了数不清的伤痛、死亡,感受当然与一般病人、病人家属不完全相同。病人及其家属对于病痛折磨的鲜活感受,到了医生那里,往往更多的以一种理性的、冷静的姿态呈现出来。事实上,对于医生这样的表现,一般病人和家属并非不能理解,总不能要求医护人员也陪着病人泪眼涔涔吧?总不能说医护人员的冷静就是一种对病人的冷漠吧?某种程度上讲,医生的“不动声色”恰恰是其职业性、专业性的体现,甚至是病人和家属的信心来源。
不过,医生的这种“职业性冷静”仍应该有一个度,不能太过分,不能太张扬,更不能听任其肆意蔓延,甚至触碰到社会公众可以接受的情感底线。
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什么时候结束生命,病人无法确定,医生更不该拿来作为发泄情绪的由头。医生当然有理由、有必要“睡个好觉”,但是,这个“好觉”的前提不应该是病人的生命早早亮了红灯。医生选择这样的方式作为宣泄情绪的出口,不仅对病人本身是不道德的,对社会公众是不负责任的,对其所从事的神圣职业而言,也是一种亵渎。
医生当然产生难免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可以慢慢纾解,但是病人的生命尊严必须应该得到尊重的,不能被随意拿来作为自我情绪释放的工具。那样做,实际上已经走到了事情的反面,触犯了社会公众应该共同恪守的情感底线,没有人能够接受这样的冒犯。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加拿大著名心理学者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不恰当的比附一下,汕头这名医生很有可能就患上了“职业倦怠症”,职业精神“沉睡了”。也因此,眼下医院停止其处方权并调离临床岗位的处置,应该说是合适的。当然,问题还不止于此,如何克服这种职业上的倦怠感?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并不是简单的停职冷处理就能真正见效的。一方面,需要医院在人员管理上多一些人性化的关心,让制度真正成为呵护人的保障而非障碍;另一方面,本人的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似乎更为必要。
放眼看来,现实生活中,类似汕头这名医生这样的职业倦怠并不鲜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各行各业差不多都存在这样的情形,只不过表现的程度深浅不一,社会公众的容忍程度也各各不同而已。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不当行为的施者,同时就是其他不当行为的受者。施与受之间并无特别严格的分野,很少有人总是施者。这就需要社会公众都应该检视自己的行为,克制可能伤害别人的职业倦怠情绪。不然,听任坏情绪的循环,必将让整个社会充斥着互相伤害的戾气。一个戾气充斥的社会,哪来的信任、理解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