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中国工兵在黎巴嫩维和排未爆炸弹 (组图)


实拍中国工兵在黎巴嫩维和排未爆炸弹                 

 

2006713日,黎巴嫩与以色列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这次黎以冲突,国际社会有人说这是“1973年以来以军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有人说这是“黎巴嫩历史上从未遭受过的战争破坏”。814日,在联合国的斡旋下,黎以冲突终于停火。

黎以冲突硝烟未尽,我就来到了满目疮痍的黎巴嫩南部地区,用影像记录在这里的一支中国维和部队——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

应联合国邀请,200649日,中国政府首次成建制向中东地区的黎巴嫩联合国维和任务区派出维和部队,主要担负任务区内扫雷等工程支援保障任务。也就在中国维和工兵营到达黎巴嫩南部执行维和任务的第103天时,黎以冲突爆发。

“到处都是瓦砾废墟,到处都是未爆炸弹。”历时34天的黎以冲突,给黎巴嫩南部这片土地留下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尤其是那些未爆炸弹可能散落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成为随时可能置人死地的恐怖杀手。这景象也就意味着刚刚走出战火威胁的中国维和官兵,将要面对的是极其艰难而危险的未爆弹排除任务。

 

这样的未爆弹,你根本不知道它现在到底处于何种状态,有些是安全的,有些则是危险的,有的甚至一触即发。

 

从专业的角度说,中国维和工兵营的官兵们不乏对各种炸弹、炮弹的性能的了解,但是,未爆弹,对于年轻的士兵来说,如何去排除它,则毫无实战经验可谈,其难度自不必说,危险的概率更是大大增加。因此,只要是碰到一些特殊的弹体或者一些危险棘手的情况,副营长唐尚平总是身先士卒,亲临一线。作为在现场负责主管排爆的指挥员,他深知身上的责任。

                               

这天,在我们的面前是一枚被废墟掩埋的未爆弹,只是尾部露出一点点。唐尚平副营长告诉我:“这样的未爆弹,你根本不知道它现在到底处于何种状态,有些是安全的,有些则是危险的,有的甚至一触即发。如果稍有不慎,付出的就是生命的代价,即便不死也将是重伤,落下终身伤残。”

唐尚平副营长指挥战士像考古工作者一样,小心地一点一点将弹体四周的土块瓦砾清除,在小心翼翼中,这枚未爆弹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它的引线已经脱落了,也就是说这枚未爆弹基本上是没有危险的,唐尚平副营长和官兵们这才松了口气。

 

千斤顶的位置正好就是这个航弹的起爆管的位置,所以,每一次战士把千斤顶往上面顶一下,我的心就随着那个顶悬起来。

 

在一幢被炸倒塌的楼体下,中国维和工兵营扫雷连长陈代荣正在寻思着如何排除一枚埋在废墟中的航弹。由于未爆航弹个头较大,又被深深挤压在废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弹体。

                     

       

陈代荣告诉我,这是枚2000磅的航弹,如果要将航弹从废墟中挖出来,对于操作手来说危险性太大。

这枚航弹被压在倒塌的三层楼下面,上面还有一层虽然没有完全塌陷,但也是摇摇欲坠,如果用人工挖掘,很容易让整个楼体倒塌,危及挖掘者的生命。

陈代荣在仔细勘察现场后,决定用“拉”的办法将未爆弹从废墟中拉出来。决心一下,一切很快准备就绪。

钢丝绳在一寸寸地收紧,现场所有人的心也随着绳索在收紧,拉动的过程中将会发生什么情况,谁都无法预测。绳子每收一寸,我的心就跟着往上收缩一点。尽管对排弹我是个外行,但从陈代荣和官兵们的表情中不难看出,如果拉的过程当中出现什么问题的话,后果是很难预料的。

尽管车辆的绞盘拉力能够达到10吨,但拉了半天,废墟下的未爆弹仍岿然不动,而它却带动着废墟上方的渣土往下掉落,更增加了陈代荣和官兵们的紧张、焦虑。

突然,“嘭”的一声,钢丝绳断了,所有人都随着钢丝绳的断裂声而怦然心动。

                            

陈代荣望着拉断的钢丝绳,琢磨下一步该怎么办?

陈代荣,19856月入伍,1993年参加中越边境大扫雷,2002年和2003年,曾两次参加援助厄立特里亚排爆扫雷,任教学示范组组长。2005年带队参加援助泰国排爆扫雷,任排爆扫雷专家组副组长。他是目前我军参加援外排爆扫雷次数最多、示范排爆扫雷数量最多、培训外军学员最多的排爆扫雷专家。他20年行走生死线,100余次排除重大险情,尽管他在排爆扫雷过程中10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所带的队伍至今无一人伤亡,被国际同行叹为“奇迹”,有“排爆扫雷大王”的美誉。

下面是后来陈代荣和士官李正忠向我的讲述。

陈代荣:当时我自己也犯愁了,我都不知道该让战士们怎么做了。最后我说不行了就用个更土的办法,用汽车千斤顶顶它一下,看怎么样。

李正忠:我每压一下千斤顶都听到楼房嘎嘎嘎的响声,当时我几乎听得到我自己的心跳,都不敢再往下压了。

陈代荣:千斤顶顶的位置正好就是这个航弹的起爆管的位置,我又怕把起爆管给顶爆了,那就把整个弹给引爆了。所以,每一次千斤顶往上面顶一下,我的心就随着那个顶悬起来。

在“怦怦”的心跳中,在现场所有人的目光注视下,这枚航弹终于松动了。陈代荣抓住时机指挥重新挂上钢丝绳接着拉拽,令人惊奇的是,这回航弹反倒轻而易举地被拉动了。

                                    

更让人惊奇的是待陈代荣和官兵们走上前,一检查,发现是个空弹壳,这时,我们都感觉到被眼前这个2000磅的航弹欺骗了一回,虚惊了一场。

 

每一枚未爆弹状态都不一样,处理起来难易程度也就不一样,加上时时存在的危险,即使最有经验的工兵也不敢掉以轻心。

 

在我们跟随拍摄的过程中,像陈代荣连长碰到的那种让人虚惊一场的未爆弹实在是屈指可数,而更多的未爆弹大都完好无损,充满着杀机。

这一天,在黎巴嫩南部辛尼亚村村边硕果累累的橘子林中,维和工兵营副营长唐尚平围着一枚未爆弹左看右瞧。这枚500磅的航弹虽然它的引线帽已经脱离掉了,但引线却是完好的。

副营长唐尚平告诉我:这枚弹的引线帽已经掉了,可引线是完好的,一旦触动就有可能发生爆炸,这个地方距民房太近,如果在原地引爆可能要炸毁老百姓的住房,所以不能就地引爆,只能移动。

副营长唐尚平决定把这枚500磅炸弹运到销毁点上去引爆。战士们用毛毯将炸弹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由4名战士抬起往路边移动。

每一枚未爆弹的状态都不一样,处理起来难易程度也就不一样,加上时时存在的危险,即便最有经验的工兵也不敢掉以轻心。4名战士抬着这枚航弹一步一步的向前挪着步子,500磅就相当于230公斤左右,每人承受近60公斤的重量,加上心情紧张,战士们仅仅走出10多米远,已是大汗淋漓,湿透了后背。

                                       

 

尽管我们穿着防弹衣、戴了头盔,但是对这个炸弹来说像是个笑话,一旦爆炸,这些东西毫无用处。

 

就在唐尚平副营长他们小心翼翼地像呵护婴儿般地把那枚500磅航弹往销毁点运时,在距此不到5公里的瑞普肯村中,陈代荣连长则遇到了一次可以说是更加棘手,更加艰难,也更加危险的排爆。

在一片废墟中,在一个10多米深的坑内,竖立着一枚2000磅的航弹,站在弹坑边,尽管是向下俯视,但我却有着不寒而栗的感觉。

对于这类重磅炸弹的威力,只要是黎以冲突的目击者都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当地雇员穆罕默德告诉我:现在,当我面对这枚2000磅的航弹时,我脑海中又翻滚着对它的恐怖记忆,简直无法控制自己。这是因为这种航弹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魔鬼般的影像。冲突期间,我时常听到这种炸弹的巨响,看到它爆炸后冒出的浓烟,目睹被炸的尸体和残骸,非常非常的恐怖。今天站在这里,尽管我们穿着防弹衣、戴了头盔,但是,对这个炸弹来说像是个笑话,一旦爆炸,这些东西毫无用处。

这栋已成为废墟的房屋的主人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叫法蒂玛的黎巴嫩老太太,法蒂玛老人对陈代荣连长说:“那是一个星期四的早晨,一阵爆炸把我的房子炸塌了。我的儿孙们现在都在国外谋生,我想把房子重新盖好,好让孩子们回来时有住的地方。我请人清理废墟时发现了这枚炸弹。求求你们帮帮我,把炸弹清除掉。”

“老人家,请您放心,我们会想办法把炸弹挖出来的。”面对法蒂玛老人的诉说和期待,连长陈代荣代表联合国维和部队、代表中国维和军人作了一个让老人放心的承诺。然而,让我始料未及的是,为了完成这个庄严的承诺,却是一场历时四天、令我终生难忘的“挖掘之战”。

这天,尽管士兵刘庆忠也是平生第一次面对2000磅这样大当量的航弹,但刘庆忠毅然请缨,第一个下到了近12米的坑中,挖掘这枚航弹。

刘庆忠的师傅——“排爆扫雷大王”陈代荣指着坑下的刘庆忠深情地向我讲述他的这位得意门生。

刘庆忠1998年入伍到我国西南地区某工兵团当上了一名工兵。这个工兵团是一支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有着陈代荣等许多全军英模标兵,英雄部队锤炼了这名入伍前只有初中文化的农家子弟,使刘庆忠从一名普通士兵成为一名排爆扫雷“兵专家”。

                                     

20059月刘庆忠以一名士兵的身份应邀登上泰国皇家工兵学院的讲台,教授的课程就是排爆扫雷。这年的1026日,泰柬边境的雷场上,刘庆忠正在一块坡地上给泰国学员进行扫雷技术示范。突然,扫雷耙钩出的一颗手雷,顺着坡“骨碌碌”往下滚去,手雷的拉火环拖在外面,而几米外就有几名泰国学员在作业。“闪开!”刘庆忠一边大声招呼学员,一边不顾一切地扑上去,一把抓住手雷,控制住拉火环,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意外爆炸。

这就是刘庆忠在国外排爆扫雷随时都可能要面对的险情。在泰国教学扫雷的近3个月中,刘庆忠曾在20多分钟内排除了5枚手雷,其间有两次用手指摸索腐殖土中的绊线时险些触动起爆装置,还有一次距他驻足之处不到10厘米的地方就埋有一枚防步兵地雷。虽然危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刘庆忠无所畏惧,亲手排除了地雷30多枚,销毁迫击炮弹、地雷、手雷等300多枚()。泰国学员感动地说,从中国士兵身上不仅学到了精湛的排爆扫雷技术,还感受到了爱好和平的中国军人的舍生忘死精神。

                                 

在刘庆忠挖掘过程中,我心中自始至终都想采访这位排爆扫雷的“兵专家”,但当这一念头闪现时,我每次都自己劝阻了自己,因为我看见很少抽烟的刘庆忠在挖掘休息的时候通常一屁股坐在地上,取出一根烟,低着头一口气抽完,然后出神地凝望着远方,和谁也不说话。从他那抽烟的神态中我解读到一种莫名的压力和紧张。但随后他又站起身,本能地拍打一下身上泥土,又义无反顾地下到弹坑中继续挖掘。

我曾十分疑惑地问连长陈代荣,为什么你连续四天都让刘庆忠在下面挖掘而不换上别人呢?

陈代荣回答道:“排除这样的未爆弹,重要的是心理素质,你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只要往弹边一站,你就心跳加速,你就手腿打颤,就别说排除它了。”

当这枚航弹被平安地挖掘出来之后,法蒂玛老人无比感激地对陈代荣连长说:“这颗曾让我睡不着、吃不香的炸弹,终于被你们挖出来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感激你们,听说你们快要回国了,我祝你们一路平安!”

这时,我看见刘庆忠又默默地在一旁低着头抽着烟……

                                  

201048日,在黎巴嫩南部的黎(巴嫩)以(色列)边境的雷场上,我再次见到了当年“挖掘之战”的主角——士官刘庆忠。这天,刘庆忠正指导一名初次走进雷场的士兵排除地雷。

“排雷如同刨地瓜”国内曾有媒体如此形容士官刘庆忠的排雷技术。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在真实的雷场上身临其境的我没有看见“排雷如同刨地瓜”的刘庆忠,相反我看见的是“排雷如同刨文物”般小心翼翼的刘庆忠。

休息的时候,尽管此时地中海气候的黎巴嫩天气凉爽,但我看见刘庆忠脱下防护服时却是汗流浃背。见此情景,我开玩笑地说:“有记者说排雷对你刘庆忠来说,‘如同囊中取物一样容易,每次总是手到擒来,排雷如同刨地瓜。’老刘,在黎巴嫩我们两次相遇,多次看你挖弹排雷,可我却从未瞧见你有‘排雷如同刨地瓜’般的洒脱。”

刘庆忠笑着回答我:“尚导,我曾看见你写的一篇文章,你在文章中说‘雷场就是生死场,走进雷场,就是走进生死场。扫雷如闯鬼门关,生生死死分秒间’。我认为,你之所以能够这样描述雷场和扫雷工兵的危险,是因为你来到了真正的雷场,真真切切地目睹了我们扫雷。你说,这在‘生死场’上、‘鬼门关’前扫雷能和在庄稼地里刨地瓜相提并论吗!我敢说,那位记者如果来到了这里,就不会说我‘排雷如同刨地瓜’了。”

20074月至今,刘庆忠先后来到黎巴嫩南部执行过4期(每期8个月)维和任务。刘庆忠和他的战友们为了黎巴嫩人民的安宁、为了人类的和平出生入死排爆扫雷,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是联合国旗帜下名副其实的“拆弹部队”。

(本文节选自《我的维和故事》新书,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收集了70多位维和官兵自己撰写的亲身经历,读后让你身临其境。每本38元,免费邮寄,如需快递请加寄8元快递费,如需挂号邮寄请加寄挂号费6元,汇款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8号《解放军生活》杂志社王璇收,邮编:100081,咨询电话:010—62196567)

结尾  结尾 结尾

     古代青楼女子如何避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