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数十月,A股市场的定向增发潮又起。
兔年春节后,在“破发”话题余音未了的背景下,大批的定向增发出现在A股市场上。短短一两周,笔者就看到有十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与定向增发有关的公告。
而其中,多数定向增发的预案获得了证监会批准。
比如华夏银行(600015)公告称,公司于16日收到中国证监会批复,核准公司非公开发行18.59亿股新股。根据此前公布的预案,公司拟向首钢总公司、国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卢森堡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11.17元的价格发行18.59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208亿元。
永泰能源(600157)公告称,公司于15日收到中国证监会批复,核准公司非公开发行不超过9170万股新股。该批复自核准发行之日起6个月内有效。根据此前公布的预案,公司拟向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以不低于每股19.63元的价格发行不超过9170万股,募集资金不超过18亿元。
此外,还有生益科技(600183)、宝胜股份(600973),以及獐子岛(002069)和顺络电子(002138)等。
在这批定向增发潮中,唐山港的方案显得更为惹眼,公司公告称,拟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以不低于6.63元/股的价格,发行不超过1.35亿股,募集资金将用于收购控股股东唐山港实业持有的首钢码头公司的出资额,并向首钢码头增资。
笔者此前总结过A股市场上不同阶段公司进行增发的微妙区别:市场低迷但即将启动的时候启动定向增发,而市场达到非理性高度的时候,公开增发则成为一道风景。
这无非是上市公司利用增发价格“于我有利”原则进行的市场安排。这种利用价格优势进行的融资安排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当利用价格优势获得的再融资目的模糊或动机不纯的时候,就需要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其实,再融资做为资本市场的一个制度安排,本身是根据企业持续的资金需求而设计。现在很多公司根本不考虑是否真有融资需求,只是一味进行“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的手段,在市场不同阶段进行目的操作,这和普通投资者利用二级市场价格波动进行的“高抛低吸”行为并无二致。完全将制度设计的本意搁置一边。此外,除了有利于大股东,更多时候这些市场制度变成了关联股东之间利益输送的工具。
我们来看看唐山港,其公开增发价低于去年首发的发行价8.20元。许多市场人士认为其有"输送利益"的嫌疑——对许多打新股的投资者而言,唐山港让他们印象深刻,这个股票从去年七月五日上市以来,除了区区几个交易日冲上发行价外,其余大多数时间都处在“破发”状态。而从那几个交易日的成交量来看,“解套”者屈指可数。而这样的状态竟然持续了多半年之久。联想到此番再融资安排,投资者无法不质疑其是为了控制增发价格而持续让股价低位徘徊。
再融资是为什么?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但很多分析师看不出其资金存在短缺。唐山港于2010年6月成功首发新股20000万股,首发募集资金15.91亿元。2010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当时的货币资金仍有11.18亿元,而上市前的2009年货币资金仅为2.2亿元,照此推断,至少有近9亿元的募集资金还未使用。既然资金相对充裕,那么着急定向增发就不能不让人怀疑。
事实上,笔者对此番的定向增发潮再起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按照此前不同增发方式在不同市场阶段的风向标意义来看,其市场逻辑十分清晰,上市公司大股东看好后市,认为本公司股价还有上升空间。忧的是,如果定向增发沦为利益输送工具,那么上升之后的市场还是一场利益相关者的盛宴,普通投资者还是摆脱不了“你吃着,我看着”的宿命。
A股定向增发潮说明了什么?
评论
2 views